金融“五篇大文章”怎麼做?國務院辦公廳劃定重點領域和着力點

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點領域和主要着力點。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概念。它是爲了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金融系統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去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信貸市場司,重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工作。自設立信貸市場司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在推動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體系。

在業內人士看來,《指導意見》加強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引領構建“1+N”政策體系。 同時緊扣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對各篇文章的實施路徑作出清晰規劃。

據悉,人民銀行將健全完善與有關部門的工作聯動機制,切實抓好《指導意見》落實。人民銀行將持續強化正向激勵、深入開展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評估問效等工作,確保《指導意見》各項政策和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系統規劃+實施路徑 “五篇大文章”定位更加明晰

《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順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階段特徵和結構特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金融政策和科技、產業、財稅等政策銜接配合,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支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制度和市場建設,去年以來牽頭出臺各篇文章的專項指導文件,並設立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力度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涉農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1.2%、21.7%、14.6%、9.8%,各地區、各部門也立足本領域積極出臺政策舉措,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過,總體看,政策舉措之間仍缺乏統籌和聯動,金融 ‘五篇大文章’的政策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業內專家表示,《指導意見》作爲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體系的“1”,與人民銀行前期會同有關部門出臺的各領域專項文件一起,構成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完整政策體系,推動形成全國一盤棋,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質效。

上述專家指出,《指導意見》將主要在3方面發揮統籌引導作用:一是統一政策標準,提出各領域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全面系統地提高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的力度、可持續性和專業化水平。二是突出重點,聚焦金融服務的主要環節和短板弱項,確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主要舉措和各方責任,疏通金融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渠道。三是加強統籌,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金融、科技、產業、財政等政策合力,完善有關基礎設施和配套政策,平衡金融支持和風險防範,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長效機制。

《指導意見》不僅加強了頂層設計,更是將五篇大文章的實施路徑作出清晰規劃。

《指導意見》顯示,科技金融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精準支持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關鍵樞紐作用,着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綠色金融按照“先立後破”的原則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市場和標準體系,豐富綠色金融工具,統籌對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支持。普惠金融通過健全普惠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優化金融產品供給,提升民營小微、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金融服務質效。

養老金融則着力強化銀髮經濟金融支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加強養老投資管理,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支撐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而數字金融聚焦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發展,健全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支持鞏固拓展數字經濟優勢。

提升金融機構和市場能力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解決了路徑問題之後,怎麼做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在業內人士看來,《指導意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提升服務能力提出全面要求。

在深化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方面,《指導意見》 引導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等各類機構立足定位、分工協作,全面提升服務能力。組織管理方面,鼓勵金融機構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納入經營發展戰略,建立“一把手”負責和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建設專業化組織架構,以突出金融功能性爲導向建立激勵機制,針對各領域特點完善盡職免責制度。

在產品服務方面,《指導意見》還結合近年來金融改革探索實踐成果,重點發展“貸款+外部直投”、碳排放權擔保貸款、特色農產品保險等14項金融產品。在業務運營方面,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提升金融服務各環節,推動公共數據向金融機構賦能應用。

在風險管理方面,構建適合科創領域特點的風險評價模型,加強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中的風險管理,提高普惠金融風險定價能力,加強養老資金安全防範和投資風險管理,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創新應用。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指導意見》還系統強化金融市場服務功能,提升對重點領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適配度和覆蓋面。

如在債券市場上,《指導意見》要求發展科技創新債券、碳中和債券、鄉村振興債券等特色產品,完善科技創新債券發行管理和風險分擔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發行專項金融債券用於科創、養老等領域,開展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信貸資產證券化。

而在股權市場上,《指導意見》則要求提升多層次股權市場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爲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建立健全上市融資、併購重組“綠色通道”機制,優化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制度體系,常態化推進清潔能源、養老、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發行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

對於跨境資金管理,《指導意見》指出要便利綠色項目跨境融資,穩步擴大跨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外匯管理政策試點範圍,推動銀行健全匯率風險管理服務長效機制,爲更多中小企業和貿易新業態提供優質貿易便利化服務。

穩妥有序推進改革試點 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和機制建設

《指導意見》還加強了政策引導和配套支撐。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強財政、貨幣、監管政策合力,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引導。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和支持配套機制,穩妥有序推進相關改革試點。

“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需要發達的基礎設施提供支持,促進降低交易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業內專家指出,《指導意見》提出15項需要重點建設的有關基礎設施,爲金融服務提供信息共享、融資對接、企業培育、資產評估等數據和平臺支撐。

上述專家指出,部分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的風險與收益不完全匹配,需要通過激勵引導,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增強金融支持的可持續性。《指導意見》要求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優化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增強貨幣、財政、金融監管政策合力,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高質量發展領域。

“統一的標準規範是金融精準支持的先決條件。”有業內人士指出,《指導意見》對完善標準體系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舉措,完善企業科技含量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推行“創新積分制”,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研究轉型金融標準,健全重點領域項目推薦機制。

此外,近年來,人民銀行推動在部分地區建設科創、普惠、綠色等金融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探索創新。業內人士認爲,《指導意見》要求深入推進現有改革試驗區建設,將工作重點放在做好經驗複製推廣。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依法合規、先行先試,側重於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產融合作試點等工作加強協同聯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