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態-臺灣金融政策須與時俱進

臺灣在金融政策上除了金管會力推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外,還可從四點來加強。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由於地緣政治關係,中美兩大強權積極角力,也改變了經濟與金融生態。美國在川普政府推動下,正逐漸走向「國家資本主義」。由川普一連串政策,包括重建半導體產業、入股英特爾10%、大幅降低對科技業監管、提出《AI行動計劃》、恢復傳統能源、重啓核能、鼓勵加密貨幣等,都看得到政府積極插手干預。

過去政府積極引導經濟發展的例子主要在中國大陸。習近平積極提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大陸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納入十四五規劃,並實施「舉國體制」,積極發展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基礎元件、核心材料、高端裝備等,推動「從零到一」的原始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

在中央政策定調下,大陸金融業開始力挺科技產業,「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由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發佈的政策文件,明確要求金融資源要集中支持製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發展。不僅追求規模擴張,更着重於風險控制與技術升級,並強調金融工具要引導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防止低端重複競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陸金融市場與行業普遍將受惠,包括銀行與信貸市場、債券與資產證券化、數字金融與支付清算等;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因爲大陸將成立多個「產業基金」以支持科技等發展,另外綠色金融及碳金融領域亦快速成長,因爲中國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碳中和市場。

不僅上海,香港金融行業今年也發展迅速,過去香港有先進的法律體系、國際化的金融服務、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等優勢。然而,近幾年隨着內地在科技、創新的製造業快速崛起,香港這幾年優勢逐漸被取代或受到挑戰。

但今年起香港經濟與金融強勢迴歸,特別是資本市場,吸引大量內地企業前往上市,成爲全世界新股上市第一名的資本市場。另外,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內深化,香港金融業也與深圳製造業和創新企業形成互補。

和大陸、香港相比,臺灣在金融政策上除了金管會力推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外,還可從幾點來加強:

一、加強對產業的支持。臺灣的半導體和AI的行業實力強大,比較不需要政府的協助;但在川普關稅政策下,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受到重創,未來如何以金融手段協助產業轉型,需要詳細規劃,這必須透過跨部會整合,包括經濟部和國發會。

二、鼓勵產業基金的成立。大陸習慣用產業基金支持產業重組,最近日韓投資美國也是以基金形式,臺灣對於私募股權基金並無明確主管單位,也缺乏主權基金,未來考量到中美地緣政治氛圍,以及科技發展趨勢,必須規劃產業基金的建立。

三、加強數位貨幣的基礎建設。香港最近已通過穩定幣條例,把人民幣參照的代幣化貨幣納入牌照框架,未來人民幣會從資產部位走向支付與融資基礎設施,打造人民幣國際化香港版,以和美國競爭。臺灣應在數位貨幣創新上加快創新,包括RWA。

四、加速金融機構整並。臺灣企業大幅度投資美國,但金融機構還不夠國際化,目前仍只有少數金融在歐美有據點,未來應鼓勵大型金融機構整並,打造成國際級的金融機構,纔能有效協助臺商佈局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