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模型中標金額大漲,業內人士:AI應用仍處在“馬拉松第一公里”

金融機構數字化能力在不斷增強。

2024年下半年以來,金融企業雲化支出比例明顯提升,雲化需求多樣化發展。今年以來,DeepSeek爲代表的大模型火爆出圈,在國產化替代、核心系統改造、數字基礎設施之外,大模型應用也爲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驅動力。有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金融大模型中標金額已超去年全年。

目前,金融大模型應用已經在銀行、保險、證券行業有落地場景,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兩年,隨着優質數據合作與打通,跨全流程的強 Agent (智能體)有望誕生。

金融大模型中標金額大漲

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的《中國金融雲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4下半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52.3億美元,同比增長11.0%,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報告顯示,儘管持續受到宏觀經濟和企業降本增效的雙重壓力,金融雲服務商和雲廠商依然展現出了較強的市場韌性和戰略定力,2025年開始,DeepSeek等開源模型的入場爲金融雲市場發展的競爭格局引入了新的變化和商機,中國雲市場有望呈現“基礎設施重構+智能應用爆發”的雙增長。

有頭部雲業務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頭部銀行推進核心系統改造的步伐比較快,目前金融行業仍然處在投入高峰期,區域性銀行,券商和保險公司很多數據庫的改造纔剛剛開始,所以後續增長空間還很大。

IDC統計顯示,阿里巴巴、騰訊、華爲、百度、京東佔據中國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七成以上的份額。

數據顯示,2024年下半年,金融雲解決方案整體市場規模爲17.9億美元,同比增速10.5%,AI熱潮引發的數據類平臺升級和AI創新場景加速落地是拉動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營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智能超參數發佈的《中國大模型中標項目監測與洞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金融行業大模型中標項目達到193個,其中已披露中標項目141個,總金額達到6.8億元。2024年,金融業大模型中標數量僅爲133個,中標金額2.4億元,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金融大模型投入已經遠超2024年全年。

不過,有銀行總行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大模型投入整體保持謹慎的態度,“(頭部)金融機構目前都把大模型放在比較突出的戰略位置,也並不是不願意花錢,而是花錢需要看到實際效果,能給業務部門帶來多少產出或效率提升,這部分應該都有應用落地。”

金融大模型應用從“嚐鮮”到“深入”

騰訊雲副總裁胡利明在2025騰訊雲金融數智峰會上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總結,大模型應用在券商行業投顧問答,保險代理人培訓、營銷計劃,銀行業內部知識庫、授信報告生成等場景已有規模化落地。

胡利明對界面新聞表示,據他觀察,此前由於優質底層模型未開放,開源基模能力不足,閉源模型參差不齊,且能調試優化模型的廠家極少,導致大模型應用多集中於大機構。DeepSeek出現後,開源基模能力接近 OpenAI,使大中小金融機構能以低成本快速開發應用,呈現百花齊放態勢,但應用探索多爲嚐鮮性質,開發的 Agent 雖能完成簡單任務(如知識庫問答、無需思考的工作流任務),但在複雜判斷場景中準確率低、實用性差。

“金融行業大模型應用還處在‘馬拉松第一公里’”。胡利明對界面新聞表示,想要在信貸、智能投顧等業務環節發揮作用,需企業自身獨特專業的數據集支持。目前多數機構 “大數據 For AI” 未打通,需建立數據集,進行強化學習和監督微調,訓練處理各環節的小模型,再與大模型結合形成有價值的智能體,這仍需時間探索。

“在銀行信貸決策領域,目前主流仍爲傳統專家決策模型,行業正研究向信貸 Agent 方向發展,但尚未形成全流程決策的成熟模型。原因在於,基於個人特徵和數值的專家決策模型已成熟,而結合大模型語義和數值的新模型形態尚未完善。預計未來兩年,隨着優質數據合作與打通,跨全流程的強 Agent 有望誕生。”胡利明對界面新聞說。

實際上,除了落地場景,AI大模型幻覺、安全等問題也是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胡利明對界面新聞坦言,大模型的幻覺問題較爲棘手。騰訊雲通過工程手段優化,如多模態場景驗證、不同決策模型結果驗證、在輸入輸出場景嵌入安全模型以校驗合規性和回答一致性等,但受基模發展階段限制,無法完全消除該問題,需在嚴謹性和智能化之間權衡,這也是業界普遍面臨的難題。

在國金證券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李雙宏看來,金融行業應用大模型需建立場景幻覺容忍度分級標準與容錯機制,科學管理大模型能力邊界。企業應以系統論視角統籌技術升級,強調架構合理性和協同性,通過冗餘設計與漸進業務融合提升系統穩定性,避免簡單替換原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