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拓展深化大模型應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金融行業也不例外,正積極擁抱大模型帶來的變革。

近日,畢馬威中國發布《2025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爲,中國銀行業在大模型落地應用方面走在前列,應用範圍已經從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迅速擴展到頭部區域性銀行。目前,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已全面啓動大模型應用建設,並在前臺、中臺、後臺均有正式投產的應用案例。

《報告》提出,人工智能在銀行業的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和深化,從前臺業務(智能投顧、產品諮詢智能客服)到中後臺業務(智能反洗錢、智能監管),人機協同的業務流程轉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與創新突破。“2025年,預計將看到更多銀行積極擁抱AI,探索其在多個領域的應用潛力。”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張楚東表示,新技術的應用伴隨着數據安全、模型治理、倫理合規以及人才技能升級等方面的挑戰。銀行需要在積極探索的同時,構建完善的治理框架和風險防範機制,確保技術應用的安全合規與可持續發展。

儘管大模型已經在銀行業實現了較爲廣泛的應用,但實際效果與用戶期望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市面上常見的AI智能客服爲例,AI的“答非所問”和“已讀亂回”經常讓用戶陷入溝通困境。此外,在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等銀行重點關注的領域,大模型應用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與銀行的核心業務尚未實現深度融合。

針對大模型“廣而不精”的現象,銀行業仍需深化探索,推動大模型從“可用”邁向“優用”,從“大而全”轉向“專而精”。“關鍵還是要看需求,根據實際需要對大模型進行優化調整。”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認爲,大模型在銀行業的廣泛應用是科技金融助力降本增效的直接體現,推動銀行業在數字化轉型、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爲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改變提供了技術支撐。未來,銀行業應深入研究不同業務場景的實際需求,針對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等重要領域,可以嘗試探索AI與行業專家結合的模式,彌補大模型在複雜決策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以外,要建立健全用戶反饋響應機制,針對AI客服 “答非所問”等情況,通過用戶交互數據不斷優化算法,提升大模型的語義理解與精準回答能力。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大模型在銀行業應用仍具有持續開發的潛力,在客戶營銷、業務創新、風險管理、機構運營等方面都可以通過AI來實現優化完善。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銀行”的應用還在不斷探索中,需要持續的資源投入。近年來,開源大模型的出現和推廣確實降低了不少銀行的成本投入,但不能僅是“可用”,還要邁向“優用”。在此過程中仍需要銀行在推動模型本地化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持續更新完善模型,保障數據質量,從而不斷提升大模型的應用成效。(經濟日報記者 蘇瑞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