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上市公司分紅從“政策引導”轉向“內生需求”
■ 賈 麗
當下,A股市場下起“紅包雨”。截至8月22日,已經披露2025年半年度分紅預案的A股上市公司,中期擬合計派現超千億元。
上市公司積極分紅不僅反映出其更加註重投資者回報,資本市場投資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更彰顯了我國資本市場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分紅已從過去的“政策引導”逐步轉向“內生需求”,成爲企業完善治理與創造價值的有機組成部分。
筆者認爲,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分紅常態化,需多維度協同發力,化“被動響應”爲“主動作爲”,從而夯實價值投資基石,推動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其一,強化分紅穩定性和可預期性,讓回報有章可循。上市公司要避免“一年分、一年不分”的隨意性,將分紅從“一時熱”昇華爲“長久計”,讓其真正成爲穩定市場預期的“定心丸”。
這要求上市公司綜合考慮自身發展階段、經營模式、外部環境等因素,主動將分紅政策與中長期發展戰略結合。首先,上市公司應分階段、有策略的分紅。對成長期企業而言,需處理好投入與分紅的關係,夯實長遠發展基礎。對成熟期企業而言,則應提高分紅比例,積極回饋股東。其次,有條件的上市公司應確保分紅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可以通過公司章程明確分紅政策,向市場傳遞穩定信號,幫助投資者形成合理預期,減少因政策波動引發的市場擾動,避免隨意性分紅或過度分紅,讓分紅理念真正內化爲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
其二,優化分紅結構與方式,讓“紅包雨”下得更精準。上市公司應結合現金流狀況,積極探索更靈活的分紅方式,讓投資者能更及時地分享公司成長紅利。同時,要平衡即期與遠期利益,在保證現金分紅比例的前提下,探索“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組合拳,或通過股本回報等方式,在提升股東即期回報與保障企業長期發展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提升分紅的“含金量”與精準度。
其三,強化信息披露與溝通,讓分紅邏輯“透明可感”。上市公司不僅要“分好錢”,更要“說好話”,應通過投資者說明會、業績發佈會等多種渠道,主動向市場闡釋分紅的邏輯與未來藍圖,將分紅行爲昇華爲傳遞公司價值理念、塑造品牌形象的有力工具。這不僅能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引導市場形成理性、長遠的投資氛圍。
隨着資本市場改革向縱深推進,上市公司質量持續提升、分紅意願與能力不斷增強,將推動資本市場朝着更加安全、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方向穩步邁進。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