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重症已432例!兒童個案增「多有2症狀」 危險徵兆一次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新冠疫情快速上升,上週新增102例重症、19例死亡已雙創今年單週新高,統計今年重症累計達432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30)日表示,這波重症雖仍以長者爲主,但兒童個案也比過去兩年夏季疫情時期要增加,疾管署特別整理8大重症警示症狀,另兒童警示徵象與成人不全然相同,臨牀觀察多出現哮吼、呼吸困難等情況,也請家長要特別注意。

根據疾管署最新推估,這兩個月間(5/25-8/9)累積新冠就診將達171萬人次,且將於6月底、7月初達到疫情高峰,屆時單週最高就醫人數將超過20萬人,有可能超越前年解封時的疫情最高峰。

羅一鈞說明,本週前3日(5月25日至27日)就診和上週同期相比增加78%,顯示疫情仍上升,但增幅稍微趨緩,因爲端午假期就診可能減少,推估就醫人次約在6萬。不過端午連假民衆可能出遊南來北往、人潮聚集,增加病毒交換機會,端午後一週就診將是疫情是否持續明顯飆升的關鍵。

疾管署表示,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爲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爲中重症。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新冠重症累計432例,具慢性病史者佔83.8%,未接種JN.1疫苗者佔89.8%。分析年齡層,65歲以上長者佔74.1%最多,12歲以下兒童仍有19例佔4.4%。

羅一鈞分析,和過去兩年新冠夏季疫情相比,今年兒童重症較多,而且臨牀醫師回饋是以「哮吼」、「呼吸困難」等症狀爲主,腦炎較少,請家長注意小孩如有發燒咳嗽之後出現呼吸雜音、呼吸費力困難等警訊,要趕快帶到大醫院急診去診治。

▲新冠肺炎重症警示症狀。(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指出,民衆感染新冠如爲輕症或無症狀,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時記得戴口罩;同時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下列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脣或指甲牀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請務必立刻就醫。

疾管署也提醒,兒童感染新冠的警示徵象與成人不全然相同,家長或照顧者應注意家中幼童感染後,如有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

另兒童若已出現抽搐、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脣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等症狀時,亦務必立即送醫治療。

▲新冠肺炎兒童重症警示徵象。(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強調,連假期間防疫不可鬆懈,請民衆落實隨時勤洗手,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衆運輸、至人潮聚集室內場所等3類場域自主戴口罩,特別是年長或有慢性病民衆,以及生病在家休息儘量避免外出,和符合接種資格民衆儘快接種疫苗等措施,才能防範感染。

疾管署也提到,民衆如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建議先戴口罩到基層診所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進行後續診斷與治療。此外,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衆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風險。

▲新冠肺炎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