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風特別多? 氣象權威解答了
記者劉邠如/綜合報導
今年7月臺風生成明顯活躍,不少民衆直覺認爲颱風似乎變多了,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氣象專家、臺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受訪時指出,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躍的氣候特徵,本就集中在7月中下旬,「大概就是7月15日開始之後,會進入颱風比較明顯生成的時間點。」今年的活躍期雖略爲提早約一週,但整體而言「並沒有特別不一樣」。
賈新興分析,今年6月前僅有兩個颱風生成,相對偏少,「然後七月大概就是我們在上個禮拜一直到現在,算是颱風出現比較活躍的時間點」,也因此讓人感覺「好像今年特別多」,但實際與往年差異並不顯著。
近期出現雙臺共舞的情況,第7號颱風「範斯高」與第8號颱風「竹節草」同時在西太平洋活動。賈新興指出,「雙臺同時存在這件事情其實不算是特別的,也有三個、甚至四個颱風同時存在的狀況。去年的某段時間也曾出現四臺共存。」他說,目前除了「範斯高」與「竹節草」外,菲律賓東邊接近關島的海域還可能再生成一個颱風柯羅莎,「所以今天到明天這段期間,可能會有三個颱風同時存在,但這也不是特別異常的現象。」
對於臺灣的影響,賈新興表示,需特別關注的仍是「範斯高」,「因爲它會逐漸往琉球羣島東南方方向移動,稍微有接近我們北部、東北部外海,雲系可能對臺灣造成影響。」特別是在今明兩天,將有偏明顯的西北風進入臺灣海峽北部,影響竹苗以北的降雨情形。
▲雙臺路徑預估。(圖/中央氣象署)
他進一步指出,「範斯高」未來朝北移動時,會進入風切較大的環境,預估未來24至48小時內可能會減弱;而「竹節草」則因接近菲律賓呂宋島地形破壞,也會快速減弱。
外界關心兩臺是否可能合而爲一形成大環流,賈新興迴應,「就算最後合而爲一,其實也是比較大的一個低壓帶。」因爲兩個颱風暴風半徑都不到100公里,結構也小,再加上北邊風切強、地形破壞等不利條件,「他們彼此牽動的藤原效應影響其實也相對小。」
他提醒,未來幾日臺灣仍會受到大低壓帶籠罩,加上偏西南風,「迎風面的竹苗以北降雨會比較明顯」,預估週六(27日)一早起西半部就會開始降雨,午後降雨也將增強,「週日還是會下雨,但比周六稍微緩和。」
此外,未來10天的天氣恐怕還是持續不穩定。賈新興說,現在太平洋高壓的位置比較偏北,「大概在中國黃河以北到韓國、日本那一帶」,所以反而臺灣到南海這一區,都在一個低壓環境裡。臺灣剛好位在低壓區的南邊,「接下來10天會吹偏西南風,天氣自然就比較不穩定。」
他也提醒,如果這段時間有要去日本或韓國旅遊的民衆,「那邊應該會蠻熱的」,因爲太平洋高壓壓在那裡,溫度可能會飆高。至於臺灣,雖然沒那麼熱,但天氣會比較悶、比較潮溼,午後常有雷陣雨,整體來說就是不穩定的天氣型態。他特別提醒,下週7月28日至8月2日是西南風最強的時間,「水氣夠、風又強,西半部一早就可能開始下雨,午後局部降雨更明顯,尤其臺中以南局部地區降雨會比較明顯。」
而針對近期國際間接連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包括美國紐約、德州,以及南韓釜山的強降雨與洪災,是否顯示氣候異常已加劇?賈新興指出,全球暖化導致「地球發燒」,大氣與海洋溫度上升,理論上大氣中的水氣會增加約7%。不過,「水氣增多不見得一定會有劇烈天氣,還需要有更不穩定的天氣形態搭配。」
舉例來說,美國德州的暴雨,是因殘留的熱帶系統碰上區域性的鋒面造成,紐約暴雨則因冷鋒與大西洋水氣配合,釜山亦屬不穩定系統導致。賈新興指出,「降雨事件是否與暖化有關,還需要透過氣候變遷歸因研究(attribution studies)進行個案分析。」
他強調,與氣候變遷最直接相關的是「高溫、熱浪與乾旱」,但極端降雨是否來自全球暖化,「每一個事件都要個別分析。」不過他也坦言,「地球某些地區水深火熱的場景越來越常見,一邊極端高溫,一邊豪雨不斷,這樣的氣候型態確實變多了。」
最後,賈新興提醒,若依照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AR6)的評估,若地球升溫持續惡化,到了2100年升溫3到5度C,極端暴雨的發生頻率與強度都將「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因此「我們若不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發燒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事件也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