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染腸病毒伊科11型新生兒已2死 醫憂今年恐爆大流行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伊科病毒11型好發於新生兒出生後至3個月,嚴重時會引發腦炎、心肌炎、急性肝炎等,最後常見爲多重器官衰竭死亡。記者沈能元/攝影

衛福部疾管署最新公佈,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爲北部未滿一個月新生男嬰爲早產兒,今年已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2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該院2021年曾進行臍帶血研究發現,育齡婦女中擁有伊科病毒11型的抗體陽性者比例不高,很多新生兒無法獲得保護,憂心今年伊科病毒11型恐爆發大流行。

往年腸病毒疫情4月開始,6月到達高峰,但今年至今已累計3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個案。呂俊毅說,病毒類型不像是過往熟悉的腸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等,因伊科病毒不會引起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難以及早發現,個案就醫時常已是重症,大家應提高警覺。

呂俊毅說,伊科病毒11型好發於新生兒於出生後至3個月,這時感染容易出現活力變差、喝奶量下降,嚴重時會引發腦炎、心肌炎、急性肝炎、血壓下降,甚至造成昏迷、抽筋、影響凝血功能、肝功能惡化、黃疸、心臟衰竭、敗血症等,病情相當嚴重,最後常見爲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感染途徑爲接觸到其他帶有病毒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糞便等,有別於腸病毒71型好發於6個月以上孩童。

呂俊毅指出,許多育齡婦女帶有腸病毒71型抗體,新生兒帶有媽媽給予的抗體,以被保護到抗體消失爲止,但臺大醫院2021年曾進行研究,針對臍帶血進行檢測發現,育齡婦女中伊科病毒11型病毒抗體陽性者比例不高,顯見孕婦很少感染伊科病毒11型,因此很多出生的新生兒可能無法獲得保護,增加感染機會,值得外界重視。

呂俊毅建議,新生兒在醫院或坐月子中心時,不要接觸太多人,包括家中哥哥姊姊,或是家人的親朋好友,父母照顧孩子時,也應多洗手、戴口罩,降低感染風險,但如果是年齡比較大的5歲以下幼童,症狀表現較不明顯,可能只有一般發燒、不具特異性的疹子,病情較不嚴重,威脅不大。

依疾管署統計,上週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醫人次達3878人次,自2012年至今統計,感染伊科病毒11型患者中,出生一週以內新生兒佔6成,一個月以下嬰兒佔8成,而今年已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2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2例爲出生未滿一個月新生兒,重症病例數略高於2021年至2024年同期;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爲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一歲幼童分別爲0、1、4、8例,籲請民衆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伊科病毒11型不像是過往熟悉的腸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等,不會引起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大家應提高警覺。圖/疾管署提供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伊科病毒11型不像是過往熟悉的腸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等,不會引起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大家應提高警覺。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