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分析師轉會格外多,220位分析師涉及52家券商,爲何出現這波高頻流動?

財聯社7月3日訊(記者 陳俊蘭 林堅)據記者統計,2025上半年,超220名分析師更換任職研究所,涉及52家券商,另有33家券商分析師合計淨流出184人。賣方研究領域的人事變動浪潮依舊保持高流動態勢,券商分析師羣體的“轉會”大戲不斷上演。

具體到人數變化來看,分析師加盟最多的是國金證券,多達20人,分析師流出最多的是德邦證券,爲17人。國泰海通證券、德邦證券、國投證券三家券商的淨流出數量更是位居前列,延續了自去年以來分析師崗位變動常態化的趨勢。

降本降傭背景下,這波“轉會”忙也呈現了不少新特點。通過與十餘家券商研究所的溝通,記者梳理三個關注點。

一是因券商合併引發 “轉會”。相較於其他業務條線,賣方分析師具有“唯一性”,每個細分方向通常僅設一位首席分析師,或者少量聯席分析師,這種特性使得合併整合過程中,崗位重疊問題更爲突出,基於各類複雜的內部原因,進而引發人員流動。

有因併購而選擇換所的分析師告訴記者,“在原券商還有發展空間,但是併購之後的限制還是比較多的,如晉升機會減少、收入增長乏力等。”

二是賣方業務定位更趨向差異化,開始重新審視研究業務的價值,對收縮還是逆勢擴展做出選擇。對此,財聯社記者已於2024年以來有過密切報道,爭派點到轉內服、重數量轉重質量等變化已經顯現。基於不同研究所的打法出現調整,分析師也自然有了新的選擇,有的留任轉崗,有的重新職業規劃。不過,由於整體行業蛋糕收縮,轉會分析師今年上半年薪酬普遍是“平跳”,性價比不及往年,換平臺是爲了換一個新環境與新機遇。

三是行業環境變化。研究所機制調整力度顯著加大,包括薪酬結構等,部分券商從賣方研究向綜合金融服務轉型,對分析師的研究能力、產業資源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機制層面的變革同樣成爲人員流動的重要誘因。、

一些券商研究所重新調整研究業務定位,從傳統的依賴分倉佣金的賣方研究模式,向兼顧對內服務和對外賦能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轉變,如爲零售業務部提供高淨值人羣的研究支持,或加強對產業研究和大資管領域的覆蓋。

記者也瞭解到,不同券商的激勵機制存在差異,當前行業環境下,一些券商在業績考覈、獎金分配、股權激勵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分析師爲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激勵,會傾向於選擇激勵機制更完善的券商。

整體來看,分析師的流動軌跡是券商研究業務在佣金下行時代的轉型縮影。無論是大所向綜合金融智庫的躍遷,還是小所聚焦細分賽道的“精兵之路”,抑或分析師跳出金融圈的另類選擇,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命題:當“通道紅利”消失,分析師要怎麼決定自己的下一程?

顯然,流動遠未結束,但蛻變的方向已然清晰,研究價值的重估正在進行時。

3家研究所轉會人數居前

從轉會的情況來看,頭部研究所憑藉資源、品牌和平臺優勢,在行業變革中更具吸引力;部分中小券商通過差異化的戰略定位,集中資源在特定領域或行業打造研究特色,吸引了一批在相關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豐富經驗的分析師;除此之外,部分中小券商通過差異化的戰略定位,集中資源在特定領域或行業打造研究特色,吸引了一批在相關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豐富經驗的分析師。

分析師“轉會”涉及的研究所有52家,分別是中金公司、國金證券、信達證券、方正證券、民生證券、國投證券、長城證券、東吳證券、西南證券、東方證券、德邦證券、東海證券、東北證券、華創證券、瑞銀證券、國海證券、華泰證券、興業證券、甬興證券、海通證券、財通證券、華福證券、開源證券、國聯證券、華金證券、西部證券、浙商證券、天風證券、華安證券、申港證券、華英證券、安信證券、廣發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盛證券、華寶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山證券、華西證券、太平洋證券、國泰海通證券、中銀證券、首創證券、山西證券、東亞前海證券、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中泰證券、北京高華證券。

其中,德邦證券、國聯民生證券、華福證券三家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師“轉會”人數位居前列,分別達到17人、15人和14人。值得關注的是,隨着國聯民生證券與國泰海通證券合併進程的推進,研究所人員變動呈現出鮮明特徵:一方面,整合推動分析師總人數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層面的整合進一步加劇了分析師的流動頻率。

與流出端相對應,分析師履新的研究所涉及48家。其中,國金證券以20名新入職分析師的數量位居首位,方正證券和西部證券則分別以18人和13人緊隨其後,成爲人才吸納的重要力量。

從行業整體格局來看,分析師團隊規模呈現明顯分化。年內共有19家券商分析師人數在100名以上,中金公司以340名位居榜首,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還有21家券商的分析師數量僅爲個位數。

值得一提的是,分倉佣金排名居前的券商,其分析師人數也普遍處於前列,長江證券便是典型代表,149名分析師的團隊規模與公司常年名列前茅的分倉佣金收入形成呼應。此外,天風證券、浙商證券等一些中小券商的研究實力同樣不可小覷,分倉佣金收入排名遠超公司整體實力排名。

不過,不少賣方人員告訴記者,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券商研究所需要重新審視成本,部分券商選擇對研究團隊進行優化,削減非核心崗位,甚至一些中小券商可能會逐步精簡投研人員,或將研究部門的定位轉變爲內部研究中心,以實現降本增效。

賣方研究的“十字路口”

目前來看,券商研究職能逐漸從傳統的以外部服務爲主的賣方模式,轉向內外協同賦能,立足於外,服務於內。通過整合宏觀、政策及行業底層研究資源,爲公司整體戰略轉型提供關鍵支撐,推動內部資源優化配置,聯動託管、經紀、衍生品、投行等業務,形成一體化服務鏈條,賦能機構業務規模化發展。

業內人士認爲,頭部券商通過吸引優秀分析師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而中小券商則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當前,在基金費率改革與內卷競爭的雙重擠壓下,分倉佣金下滑成爲賣方研究面臨的共同挑戰。如何破局?綜合券商研究所及業內人士觀點,提升佣金收入需從三大維度發力:

一是深挖“券結業務”藍海:大型券商憑藉託管結算全鏈條優勢,將研究與交易、託管綁定,提升客戶黏性與佣金議價能力。國泰海通證券、中信證券等頭部機構在此領域已建立顯著壁壘。

二是從“單一公募”到“全機構覆蓋”:突破公募分倉依賴,加速拓展私募、銀行理財子、保險、QFII等多元化客戶。廣發證券年內對私募客戶的研究服務投入增長40%,相關佣金貢獻佔比提升至25%。

三是研究價值重構。

政策智庫化:深度解讀宏觀政策與產業規劃,爲地方政府、企業提供定製研究(如某券商承接長三角某市新興產業規劃課題);數據驅動定價權:搭建獨家數據庫與量化模型,如中金公司深耕ESG評級、華泰聯合推出行業景氣度指數,以差異化數據產品贏得佣金溢價;協同投行與資本:爲IPO定價、併購重組、股權投資提供深度產業洞察,將研究能力轉化爲券商大投行生態的核心競爭力;科技賦能降本增效:運用AI提升報告生成、數據清洗效率,將分析師精力集中於高價值判斷環節。海通證券已試點AI助手處理基礎數據歸集,分析師效率提升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