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花蛤數量下滑 議員建議抓大放小守護海洋生態
金門夏天的海邊超美的,每年夏天海邊都會擠滿遊客忙着挖花蛤。本報資料照片
金門夏秋之際是花蛤盛產季,島上南部的後湖、歐厝、成功等沙灘,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民衆與遊客攜家帶眷、手持工具挖掘花蛤,成爲最具在地特色的夏季體驗。此次金門縣議會第五次定期會中,議員許大鴻與吳佩雯反映鄉親對花蛤、文蛤產量減少的顧慮,建議向遊客多宣導花蛤遊憩應「抓大放小」,「小顆拍完照就還給沙灘!」
金門縣政府長期重視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爲平衡經濟利用與環境保育,縣水產試驗所於101至102年間進行花蛤族羣分佈調查,發現花蛤數量有減少趨勢,可能與底質粒徑變化、採集壓力及人爲干擾有關,爲此,該所推廣「花蛤小於拾元硬幣大小不要採捕及食用」的原則,盼讓花蛤有足夠時間成長繁殖。
108、109年更進一步針對花蛤及共棲經濟性貝類進行調查,確認殼長達20毫米以上的花蛤爲成熟體型,建議作爲未來資源管理的參考依據。除研究外,水試所亦透過多場環境教育活動傳遞保育理念,包括花蛤主題講座、資源調查分享等,更創意研發「花蛤巧克力親子手作活動」,讓孩童在體驗中認識花蛤花紋之美與保育觀念。
在近期召開的金門縣議會第五次定期會中,議員許大鴻反映鄉親對花蛤與文蛤產量減少的憂慮,並關切其食安與資源問題;議員吳佩雯則呼籲,在即將到來的114年花蛤季活動中,應強化遊客宣導「小顆拍完照就還給沙灘囉!」,強調抓大放小、保護未成熟個體,讓花蛤族羣得以延續。
水試所表示,未來將持續監測花蛤族羣變化,並配合產業發展處與觀光處推動保育宣導活動,結合在地觀光與環境教育,守護這片金門獨特的海洋資源。該所同時呼籲民衆,選購殼長大於拾元硬幣的花蛤,以實際行動支持永續消費,爲金門的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
金門的花蛤產量多,每年夏天海邊都會擠滿遊客忙着挖花蛤。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後湖海邊目前已設置警語,提醒民衆「花蛤小於拾元硬幣大小不要採捕及食用,讓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圖/金門縣水試所提供
議員吳佩雯呼籲,在即將到來的114年花蛤季活動中,應強化遊客宣導「小顆拍完照就還給沙灘囉!」,強調抓大放小、保護未成熟個體,讓花蛤族羣得以延續。圖/民衆提供
金門夏天的海邊超美的,每年都會擠滿遊客與親子到海邊挖花蛤。記者蔡家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