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查幹湖千年漁獵冬捕「抓大放小」 乾涸危機到守護生態平衡

▲ 吉林查幹湖曾經歷乾涸浩劫,如今涅槃重生。(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吉林報導

位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查幹湖,素有「吉林生態屏障」之稱,但曾這片湖泊差點乾涸。《東森新媒體ETtoday》實際採訪當地生態保衛戰,查幹湖長達二十多年實行「抓大放小」、「增殖放流計劃」,「引鬆入查」等河湖連通工程,近年來生態保護力度加強,這片水域的自然環境終於獲得改善,成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範例。

位於吉林查幹湖,蒙古語稱爲「查幹淖爾」,意爲「白色聖潔的湖泊」,是大陸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河湖連通工程的核心。湖泊大部分位於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佔地 345 平方公里、蓄水量達6億立方米,是大陸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寶庫與魚類棲息地,至今仍保持着延續千年的冬捕習俗,並已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查幹湖冬捕的歷史可追溯至遼金時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傳承。(圖/查幹湖生態環保提供)

每逢冰封時節,漁民們依循古老儀式展開捕撈:祭湖、醒網、鑿冰、撒網等環節。湖中孕育着 68 種魚類,包括鰱魚、鱅魚、鯉魚等,其中以胖頭魚最具代表性。這種魚體型碩大、肉質細膩鮮美,因而成爲冬捕時期最受矚目的「明星魚」。

查幹湖水爲何不似深水湖泊般清澈透明?主要水體淺、鹼性特質使湖水略呈乳白色,但這正是查幹湖的自然優勢,既利於生態平衡,也方便人工捕撈,形成別具特色的生態資源。

查幹湖研學中心負責人、景區旅行社總經理張穎受訪時介紹,「查幹湖不僅是自然寶庫,全長128 公里,湖區周邊有被譽爲「中國最美漁村」的青山頭遺址。考古發現,早在 1.3 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在此生活繁衍,依湖而居、以漁爲生。」

▲查幹湖研學中心負責人、景區旅行社總經理張穎。(圖/記者任以芳攝)

張穎指出,查幹湖湖水水質亦具獨特性。由於湖底爲鹼性土壤,湖水呈弱鹼性,pH 值保持在 7.8 至 8之間。長期在湖中生長的魚類肉質亦呈弱鹼性,被認爲有益於改善人體酸性體質。目前,查幹湖出產的魚類也獲得大陸「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雙A級認證」,因此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然而,查幹湖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過度開發和生態惡化,湖泊面臨乾涸邊緣,水域面積急劇縮小,嚴重衝擊傳承千年冬捕習俗,以及生態環保,當地政府決定大改革,吉林省啓動「引鬆入查」等河湖連通工程,湖區才逐步恢復生機。

▲查幹湖發展風電綠電不只供應景區用電,包括湖邊綠色經濟。(圖/記者任以芳攝)

張穎進一步告訴記者,查幹湖冬捕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漁民只選擇 5 年以上的大魚作爲捕撈對象,還有特製的大網網孔較大,小魚能順利游出網眼,繼續生長繁衍。「抓大放小」可持續捕撈方式,保障漁業資源的長久供給,也維護了湖泊的生態平衡。

據瞭解,自1992 年起,查幹湖實施了增殖放流計劃,當年一次性投放魚苗130 萬斤,有效改善了湖區水質。此後,每年均有新魚苗投放湖內,與傳統捕撈制度相互配合,使湖泊形成良性循環。

▲ 查幹湖千年魚捕文化與生態環保取得平衡。(圖/查幹湖生態環保提供)

最爲珍貴的是,查幹湖完整保留了傳統漁獵文化。當地漁民世代沿用古老的馬拉絞盤捕魚方式,保存了原始漁民服飾、工具及捕撈習俗,並透過冬捕活動將這份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對於湖區居民而言,查幹湖的價值不只魚獲經濟收益,還有千年堅守與文化延續。

現任「第二十代漁把頭」張文受訪時表示,與現代化機械捕撈相比,查幹湖依舊堅持沿用傳統方式「人工鑿冰」、馬拉絞盤、冰下走網。「這不僅是對古老漁獵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湖泊生態的守護。」

「這些傳統技藝延續了上千年,有着先輩的智慧與歷史記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透過堅持使用原始方式捕撈,不僅能將非遺傳承給下一代,也能以更溫和的方式維護查幹湖的生態平衡。」張文說。

如今的查幹湖,已成爲吉林綠色發展的象徵,近年來持續推進溼地保護與生態修復,整治亂捕亂撈等問題,昔日的池塘乾裂、草場退化、鹽鹼化蔓延;如今則湖沼密佈、溼地恢復、沙地退卻,生態改善走顯著成效,見證人與自然共生的故事。

▼ 吉林查幹湖「全魚宴」講求吃大魚、放小魚 。(圖/記者任以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