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塞爆港口!就為「等降稅」:車商敢不降?等著庫存爆量

三萬輛進口車堆積臺北港,消費者與車商集體觀望,PTT網友炸鍋直呼「等降稅,不降就放到爛」,市場氛圍明顯轉向消費端主導。圖爲臺中港停滿進口車的場景/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壓力下,臺北港進口車潮成堆,三萬輛新車曝曬、吹海風,卻遲遲無人提領。關稅是否下調未明,讓消費者與車商陷入膠着,也引爆網友熱議「不降就不買」、「車商敢不降?等着庫存爆量」。

事件整理來看,專家提醒長期停放雖有曝曬和海風吹拂疑慮,但短期損傷有限。港邊塞車原因,正是車商和消費者都在等政策明朗,不少原本該交付的特斯拉等新車,也因此一延再延。民衆普遍認爲,即使關稅降了,車價未必能大幅優惠,消費端只能繼續觀望。

PTT上觀點火花四射。一派網友直接吐槽車商:「關稅降了爲什麼要降價?不爽自己開公司賣便宜的車」、「車商不會這麼佛心大降價的啦」、「賣不動就裁員,缺工直接減產」。也有人強調,「外匯車啓動啊,不降就買外匯車」、「總代理不降,可以預期外匯車一定賣翻」,看好市場自有機制逼價下修。

同時,也有不少聲音表態「等爆!又不急!急的是車商能撐過海風?!」「你不降、別人想搶業績降,你將不降?」、「大家一起講好不要買」。部分留言則嘲諷車商話術老掉牙,「牛奶降稅價有便宜嗎」、「業務整天講牛奶,沒別的話術了嗎」。

另一類留言聚焦停車風險:「三萬輛等不到盤子的車大概要跳水賣」、「長期日曬雨淋烤漆不會受損嗎」、「海風一個月有很傷嗎」,並呼籲「買車時記得挑出廠日期」。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