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受訪大學生認同更大的課堂在祖國大地上
參與實地調研,開展支教服務,進入企業實習……這個夏天,不少大學生選擇用社會實踐作爲暑假的打開方式。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佈的一項有1000名大學生參與的調查顯示,82.0%的受訪大學生認爲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收穫大。對於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53.7%的受訪大學生認爲能增長見識,加深對社會民生的瞭解,50.0%的受訪大學生認爲能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就業競爭力。87.8%的受訪大學生認同,更大的課堂是在祖國的大地上。
受訪者中,在讀專科生佔18.1%,在讀本科生佔70.8%,在讀碩博研究生佔11.1%。
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今年7月份,陝西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白琪瑤隨團隊來到了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對蘋果產業進行調研。在出發前,白琪瑤和團隊成員蒐集了白水蘋果的信息,比如品種、種植技術、口感評價等,到了實地後,通過深入田地、試驗站和蘋果加工企業,與蘋果種植戶、研究員、企業家深入交流,她對當地的蘋果產業有了更加豐富立體的認識。“我們希望用鏡頭展現白水蘋果的特色和價值,以短視頻的形式將白水蘋果推廣出去。”
“這已經是我帶學生參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第七個年頭了。”陝西職業技術學院的指導老師吉珍霞介紹,每年暑假,學校都會組織動員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到基層“見社會”。“今年我們受到白水縣農業農村局的邀請,到當地調研蘋果產業發展情況,鼓勵學生髮揮數字媒體技術和動漫製作技術的專業優勢,教授農戶短視頻拍攝及剪輯技巧,也結合專業特長,創作相關短視頻、科普漫畫,進行文創設計,爲白水蘋果宣傳貢獻力量。”
在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五都小學,來自蘇州大學音樂學院的吳佩怡和團隊成員開啓了支教活動。第一次擔任教學任務,她感到責任重大。“來之前我就開始備課了,設計了樂理課、合唱課等課程,希望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豐富多彩的暑假。”
安徽一所高校的大二學生陳遠選擇利用暑期的時間到公司實習,“找工作時實習經歷越來越重要了,如果能有多段有含金量的實習經驗,在就業時會更有競爭力。”
大學生們都參與了哪些社會實踐?調查顯示,企業實習(38.3%)、社區服務(34.8%)、社會調研(34.6%)、志願服務(33.9%)排在前列。其他還有:兼職工作(22.2%)、文化交流(21.1%)、支教活動(20.9%)、知識普及(19.3%)、創新創業(17.5%)、助農服務(9.4%)。
通過社會實踐不僅能收穫技能和經驗,更能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
剛上完課的第一天,吳佩怡就忍不住哭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很強,雖然他們可能還聽不懂我講的樂理知識,但當我帶着他們合唱《少年中國說》時,他們認真投入的模樣,讓我深受感動。”經過多天相處,吳佩怡和孩子們已經“打成一片”,還有小朋友寫小紙條誇讚她,這讓她對授課內容更自信了。“現在我會根據學生的反應,靈活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也學會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講授專業知識,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調查顯示,82.0%的受訪大學生認爲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收穫大。
在調研中,與一位村支書的交談讓白琪瑤印象深刻。村支書介紹,村裡許多青壯年外出務工,使得蘋果種植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我們第一反應是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回到家鄉創業,但村支書的一席話給我們上了一課——他說年輕人返鄉不太現實,因爲土地面積有限,只靠種蘋果收益不樂觀。他提出的想法是推廣合作社,推動規模化種植,提升農戶收入和種植積極性。”白琪瑤覺得這讓她很受啓發,“只有親自到現場,深入調研,才能瞭解到真實的情況,更全面地認識社會民生和鄉村發展。”
調查顯示,87.8%的受訪大學生認同,更大的課堂在祖國的大地上。對於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受訪大學生把增長見識,加深對社會民生的瞭解排在首位,獲選率爲53.7%,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就業競爭力(50.0%),打破“社交圈”,拓展人際關係(43.6%)分別排在第二、三位。
其他還有: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等軟技能(42.9%),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7.1%),鞏固專業知識,打磨專業技能(34.6%),提高服務社會意識,增強責任感(32.1%),得到他人的認可,有獲得感(17.4%),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16.7%)。
“通過接觸白水蘋果產業的全鏈條,學生能直觀理解‘鄉村振興’的複雜性,認識到農業不僅是傳統勞作,更是融合科技、經濟、文化的現代產業。”吉珍霞說,現在很多學生對農活、節氣缺乏瞭解,到鄉村與農戶、返鄉青年交流,能激發他們對土地和勞動的敬畏,沾染“泥土氣”,增強社會責任感。
吉珍霞發現,許多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有了很大的改變,有的學生本來比較內向,甚至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通過和老鄉、司機溝通,逐漸打開了自己;有的學生習慣依賴他人,通過應對處理各類突發情況,鍛鍊了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學生不僅能收穫技能和經驗,更能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這種成長遠比一份證書或獎項更珍貴。”(王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