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叫停!網紅城市的路,越走越窄了?

文丨西部君

這可能是迄今爲止“火”最短的“網紅城市”了。

日前,因爲被一首歌意外帶火的菏澤,在被流量砸中僅十來天后,主動選擇了激流勇退,宣佈當地的“直播中心”菏澤南站,不再安排各類文娛活動。

一時間,迅速聚攏的各類直播大神開始從菏澤南站散去,這座城市的熱度,似乎也跟着冷卻下來。

由此,也引發了新一輪關於網紅城市的討論和爭議。

菏澤之後,“網紅城市”這條路,真的走不通了?

01

嚴格說,和這幾年同樣也是意外火起來的淄博、天水等城市都不一樣,菏澤並不算是真正的“網紅城市”。

因爲,它的火始終是基於個人IP,並且是“純線上”的。

畢竟,淄博有燒烤,天水有麻辣燙,哈爾濱有各種冰雪場景,阿勒泰有風景……而菏澤在目前這輪大熱中就只有“一首歌”。

由此,前者的確是吸引了遊客,後者則基本只是招來了各類蹭熱度和流量的直播者。

也就是說,在被潑天流量砸中的過程中,菏澤作爲一座城市的元素的“露出”,是明顯不足的。

除了菏澤南站在網絡上成爲“地標”,菏澤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好吃的,外地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極爲有限。

當然,和之前的很多城市一樣,流量來了,菏澤也一度做出過接住流量的努力。

比如,連夜鋪瀝青路、拉來信號車等。

但是,隨着“擾民”、“羣魔亂舞”等各種爭議紛至沓來,菏澤明顯是感覺到了流量異化帶來的壓力。

最終選擇“叫停”,可能有無奈,但也未必不在意料之中。

其實,即便不主動叫停,指望這波流量能夠再造一個淄博,甚至僅僅是天水,可能都是有難度的。

因爲,論文旅資源,菏澤並無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相關的話題度,除了之前下轄的曹縣火過一陣,也並無特殊優勢。

不過,大可不必爲菏澤網紅之旅的“短命”感到太失落。

畢竟,從不久前的南陽,到這次的菏澤,它們所代表的一類城市——知名度不高,經濟實力一般,文旅資源不足,更重要的是,對外地人吸引力有限,纔是真正的城市主流。

畢竟,在中國600多座城市中,能見度、話題度相對最高的千萬人口城市,目前也僅有17座。

同樣的,別看“網紅城市”話題被炒得火熱,但真正能夠稱得上“網紅”的城市,其實少之又少。

退一步講,“網紅城市”多了,其實也就無所謂網紅了。

02

關於如何打造“網紅城市”,這幾年網上的分析、建議,可謂汗牛充棟。

如果要總結起來,無非是幾個要素。

比如,得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具有一定競爭力或者說特色的文旅資源、超級IP,這個主要是先天的。甚至可以說,也是最重要的。

因爲沒有這些“先天條件”,後面再怎麼造流量,可能也是枉然,即便火起來,也多半是曇花一現。

其次,也就是,流量來了——要接得住。其中說得最多的,無非就是要重視營商環境,要有“網感”,學會迎合年輕人的需求,服務得人性化一些……

這些當然都是有道理的。但是,“網紅城市”本身的偶然性,卻被低估了。

也就是說,一座城市能不能被潑天流量砸中,這首先充滿着不確定性,事先未必有那麼多可以總結的“流量密碼”。

比如,如果本來就有發展文旅的先天條件,其實做好營商環境,不至於讓遊客來了給差評,這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說爲了打造“網紅城市”,才意識到要重視。

至於本身就缺乏先天條件的地方,也就更沒必要說非得要仿造其他城市去打造所謂的“網紅城市”。

做好該做的,比如,把本地的民生服務弄好一些,讓本地人的自我認同感、歸宿感更強一些,這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至於能不能火,不妨抱以平常心,就交給“不確定性”。

03

不過,也不能因爲菏澤這樣的折戟,就從此給“網紅城市”貼上貶義的標籤。

反而要看到,能夠真正“紅”,並“長紅”的城市,纔是真正需要幾把刷子的。更重要的是,一些看起來是“網紅城市”必備的品質,其實也是所有城市都該有的素養。

這從網紅城市的變遷史,可以得出一些答案。

按照不那麼嚴格的區分,我們可以將目前的“網紅城市”分爲幾個階段。

比如,初代網紅城市,以大理、桂林、拉薩這樣的城市爲代表。很明顯,它們主打的就是特色化的自然風光。

說得更直白一點,有足夠獨特的風景、景區就行。

第二代網紅城市,也是現在談論的“網紅城市”概念的源起。最有代表性的是重慶、成都、西安。這些城市火起來,原因則相對更復雜。

不僅是因爲它們具備了歷史文化底蘊,有“好玩的、好吃的”等各種文旅資源和場景,並且在新的社交傳播方式中被放大,講出了新故事,也與它們作爲內陸中心城市代表,各方面的話題度的升溫有關。

比如,在各類城市、經濟等排名上的“出鏡率”,“搶人”的成績、“內陸城市崛起”、基建完善等。

第三代網紅城市,通常以長沙爲代表,它與自身的各類文旅品牌的崛起有關。

至於近一兩年,淄博、哈爾濱、天水、江門等,它們往往因爲某種食物、某首個電視劇等而突然走紅,則可以稱爲是新一代網紅城市的代表。

相比之前的網紅城市,這些城市主要以三四線爲主(哈爾濱除外),更“下沉”,也顯得更具偶然性。

不難看出,網紅城市的變遷史背後,其實蘊藏的是國人文旅觀念的變遷。這也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啓示。

過去,旅遊主打的是觀光、是“到此一遊”,現在更多的是體驗、是消費——爲了吃一頓燒烤,就可以去一趟淄博,沒有比這更具代表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還有一種現象引發關注,那就是很多的縣城也成了旅遊目的地,受到一部分遊客的青睞。

這種觀念變遷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城市的發展——無論大小,都要更聚焦於對“人”的需求的滿足——更具消費性價比的,更讓人放鬆的。

它們可以不是呼風喚雨的“中心城市”,也無需一定是千萬人口城市、萬億城市,甚至,位置也可以很偏,但總得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能夠讓人放鬆、愉悅,找到共情的點。

用流行的話說,它要能提供情緒價值。

04

這一點,我在之前談論阿勒泰的文章中也有講過。

它的背後,其實不僅僅是人的觀念在發生變化,也是城鎮化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結果。

當前及未來,從人口和經濟上看,城市發展的分化,將會越來越明顯。高能級城市將整體匯聚更多的人口、資源,這是大勢所趨。

隨之而來的,是對大部分城市來講,外延式的發展,追求規模的城鎮化,已越來越難以爲繼。因爲基建、人口,甚至產業升級的空間,都越來越不允許了。

這就要求自然要轉化爲一種內生式的發展模式。比如,更加重視營商環境、人居環境建設,完善服務業和消費業態,提升服務意識。

並且與大城市形成差異化的競爭,而不再是追求“平替”和“大而全”。

也就是說,越是“小城市”,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比較優勢。

這裡舉一個讓人印象很深的細節。這幾年,全國已有多個縣城擁有中超、中甲隊,並且一些縣城、普通地級市球場的上座率非常驚人。

當然,打造“網紅城市”的價值,未必能直接體現在GDP上來。比如,哈爾濱、淄博等城市的“火”,似乎反饋到GDP數據上來並不突出。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商榷空間的。一,誰也不能保證,沒火,會更好;二,外地人涌入刺激的服務業和消費,以及在就業、社會活力等方面的貢獻,本身也無法完全體現到GDP上來。

所以,不刻意追求成爲“網紅城市”,但是,成爲“網紅城市”的一些素質,每一座城市,其實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