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強化退休保障「第三支柱」
臺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左四)、策略長葉栢宏(左三)、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中)與跨界意見領袖,暢談變局中的退休理財。臺灣人壽/提供
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退休準備問題成爲國安等級課題。臺灣人壽攜手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於昨(23)日舉辦「2025贏領金融論壇」,會中發佈最新「臺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出席致詞指出,今年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總人口20%,扶老比達27.8%,預估至2040年將達50%,意味着每兩位工作人口需負擔一位長者。面對這波急遽的人口轉變,臺灣現有的兩層退休保障體系已難以支撐,強化「第三支柱」的個人儲蓄與商業保險準備刻不容緩。
彭金隆表示,根據今年觀察指標調查,國人退休信心指數僅55分,退休充裕指數不到60分,雙雙創下歷年新低,顯示多數民衆對退休準備缺乏信心與安全感。調查也發現,國人普遍認爲應從39歲開始存退休金,但實際行動卻延後到45歲纔開始,顯示理想與現實落差極大。
「退休的平均準備期延長至近40年,是近六年來最晚的記錄。」彭金隆指出,這不僅反映出國人延後啓動退休準備,也顯示經濟壓力與資訊落差讓許多民衆錯失早期規劃的黃金期。尤其當壽命延長、醫療成本增加,再加上社會保險制度壓力升高,僅仰賴勞保或職業退休金,恐難以支應老年生活。
因應臺灣邁入高齡化關鍵階段,彭金隆強調,金管會正積極推動多項配套改革,包括鼓勵信託業推出更多安養信託商品,投信業設計符合高齡需求的退休基金,以及保險業發展涵蓋長壽風險與醫療保障的創新保險產品,讓金融服務真正貼近銀髮族羣的需要。
此外,爲整合第三支柱制度建構,金管會也啓動「個人儲蓄投資帳戶」(TISA)制度。彭金隆說明,TISA旨在推動普惠金融、鼓勵長期投資,並藉此活絡國人儲蓄與資本市場動能,進而支援整體產業與經濟成長。
彭金隆補充,金管會今年已設立「金融發展與創新處」,專責蒐集國際應對高齡化金融對策與成功案例,並提供業界與公會借鏡,期能協助臺灣在即將全面進入老齡社會之際,建立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金融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