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彭金隆:壽險業經營特性特殊 可思考不同會計表達制度

業者十年砸2兆元做匯率避險,卻未能真正化解風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2日說,臺灣壽險業經營模式極其特殊,爲更公允地表達其經營狀況,可思考適用於該產業特性的會計方法,這從廣義角度來看也更符合會計精神。

這也是彭金隆首度公開力挺,要替壽險業的匯率風險,尋求符合該產業特性的出路。

彭金隆指出,匯率風險主要造成「未實現」的損益波動,嚴重影響財報,迫使業者耗費鉅額成本進行避險,以平穩帳面數字,但這並非實質的現金流量波動。

他強調,若過度避險卻沒避到實質風險,反而耗費大量成本,金管會與產業界應共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針對外界質疑爲壽險業開特例的公平性,彭金隆解釋,會計準則爲了追求跨行業的「可比較性」,會採用如「平均數」般的一般性原則,但這本質上就犧牲了產業的獨特性。

會計的最高原則是「公允表達」。當一般性標準無法公允表達極端或特殊情況時,會計準則本身也存在「行業特性原則」或稱爲「例外」的空間。過去爲壽險業設立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就是因應其特殊性的例子。

彭金隆比喻臺灣壽險業的財報波動如同坐三溫暖,可能前一年才創下史上次高獲利,幾個月後卻形象大變,這種劇烈起伏讓人懷疑是「衡量」的工具(會計方法)出了問題。

「就像體溫計一下顯示40度、一下又變35度,人們會先懷疑溫度計本身。」他表示,正視此問題並探討更合適的會計表達方式,需要凝聚社會共識,壽險公會已在研議此事,金管會將與業界共同討論,尋求更公允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