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斗雲:如何理解與看待“韋東奕現象”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因卓越數學才能與樸素外表之間的巨大反差,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師韋東奕頻頻“出圈”,有網友稱之爲“韋東奕現象”。近日,韋東奕因開通個人社交賬號再次成爲輿論焦點,北大則呼籲“共同保護好學者專心治學的寧靜環境”。對此應如何看待?

4秒鐘、3句話,短短几天粉絲量突破2000萬……這是任何“網紅”都難以企及的速度,本身就反映了公衆對於出色樸實科研工作者的支持與尊崇。“韋東奕現象”彰顯的社會共識和價值取向格外清晰:大家對於心無旁騖的科研工作者充滿敬佩,對於超越浮躁與名利而保持純粹、專注的人格外敬仰。在這個意義上,韋東奕儘管被譽爲“天才”,卻與千千萬立足本職崗位、踏實工作的勞動者精神相通,傳遞出的是令人動容的正能量。

然而投向“天才”的,也不全是善意目光。這些年,一些自媒體賬號瞅準普遍存在的獵奇心理,樂此不疲“製造天才”“消費天才”。有賬號以“韋東奕嚴選”爲名稱蹭流量帶貨;有的打着關心韋東奕個人健康的旗號,兜售保健產品。曾被稱爲“AI天才少女”的羅福莉不堪其擾,坦言“神化一個人的結果就是捧得多高摔得多重”……關注、討論天賦異稟的卓越人才屬於人之常情,但不能把“製造天才”變成一門生意,更不能讓優秀的年輕人才成爲流量的“獵物”。

正因爲敬佩、愛護,我們恰恰應該退一步,爲“韋東奕們”留出空間。今天的中國,從科學研究到創新創業,再到體育賽場,都不乏“明星”“天才”。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曝光度和流量,更不是“名利場”,而是能夠專注自身事業、發揮所長的安寧環境和包容空間。刻意消費他們,甚至搞“飯圈化”那一套,只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甚至侵蝕他們的專注力與創造力。

對人才最好的尊重是呵護。始終保持理性,避免流量裹挾一切,讓各類人才在適合的崗位上和環境中潛心鑽研、發光發熱,這是中國創新能有如今成就的秘訣之一,也是中國創新走向未來的一把鑰匙。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