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跨學科對談:如何理性看待醫學的成就與侷限?

2025年8月9日下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醫學文化史”系列新書分享會暨跨學科對話在培文書院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張大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石川,北京協和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心血管主任醫師丁榮晶等嘉賓圍繞"當醫學遇見'非理性'"主題展開跨學科對話。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參加活動並致辭。著名主持人張越擔任活動主持。

新書分享會現場。

五年匠心打造醫學文化鉅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在致辭中介紹,"醫學文化史" 系列源自英國著名醫學史家、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中心榮譽教授羅傑・庫特的宏大構想,由全球五十五位頂尖學者耗時八年撰寫,是首次系統梳理醫學文化史的開創性著作。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致辭。

孔令燕談道,2021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引進該系列,克服知識壁壘,歷經五年翻譯與編輯,目前已出版《醫學文化史:古代卷》《醫學文化史:中世紀卷》《醫學文化史:文藝復興卷》《醫學文化史:啓蒙時代卷》四冊,後兩冊《醫學文化史:帝國時代卷》《醫學文化史:現代卷》將於近期面世。

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醫學文化史" 系列譯叢主編張大慶指出,20世紀60年代"病人權力運動"催生了醫學史研究的重大轉向:從醫生主導的"自上而下"專業史研究,發展爲融合患者視角的"自下而上"文化史研究。這一轉變使得普通人的醫療體驗和健康觀念進入學術視野,醫學史研究不再僅是醫學專業人士的領域,更多人文學者開始參與其中。

面對醫學與文化的雙重複雜性,張大慶特別讚賞“醫學文化史”系列主編羅傑·庫特團隊的編纂智慧。該叢書突破傳統通史體例,創造性採用環境、食物、疾病、經驗等八個主題貫穿各卷,通過多點透視而非線性敘事,全面涵蓋醫療健康領域的核心議題。該書價值在於揭示了醫學發展始終與文化演進緊密交織,通過呈現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疾病的理解和治療實踐,幫助讀者認識到現代醫學觀念的歷史相對性,從而更理性地看待當代醫學的成就與侷限。

醫學發展中的非理性現象

對話伊始,主持人張越用“醫學文化史”系列圖書中的案例揭示了醫學發展中的非理性現象。在古希臘時期,患者會通過夢境尋求醫療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指引;中世紀,疾病被視爲上帝的懲罰或考驗;文藝復興時期,黃寶石被認爲具有對抗瘟疫的神奇療效;啓蒙運動時期,動物磁理論催生了磁石療法,等等。這些案例展示了人類如何將非理性經驗與醫療實踐長期交織在一起,而理解歷史上醫學人文中的“非理性”經驗也是爲了今天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理解醫療。

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醫學文化史" 系列譯叢主編張大慶。

對於夢境治療等非理性現象,張大慶從醫學史角度解釋:“古希臘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治療中,祭司的安慰和儀式本身就具有精神療愈的作用。實際上,大多數常見病具有自限性,在心理安慰和簡單藥物的輔助下往往能夠自愈。”張大慶重新闡釋了傳統醫學的價值,他指出,無論是西方傳統三大療法——放血、通便、催吐,還是中醫的"汗吐下"三法,本質上都是通過激發人體應激反應來調動自愈能力。他強調:理解醫學的非理性現象,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當代醫療的侷限性。

理性與非理性的辯證:醫學的文化維度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從文學視角解讀醫學的文化屬性,指出醫學從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涉及人對身體和生命的自我想象,“即使今天,我們的身體也並非完全交給理性和醫學”。他以"秋氣調理"爲例,說明介於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健康觀念至今仍深刻影響醫療實踐。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

面對現代醫學的侷限性,李敬澤提出自己的理解:醫學始終面臨"可怕的絕對"——某些疾病無法治癒、生命必然終結的終極命題。這使得醫學註定無法完全理性化,必須保留對非理性維度的包容。他認爲“醫學文化史”系列圖書的價值正在於呈現這種張力:既包含有趣的"無用知識",展示古人"奇怪"的治療方法,更以此爲認知鏡鑑,幫助我們理解醫學發展的文化語境。他倡導寬容的醫學觀:現代人應當接納理性治療與傳統經驗的共存,這種開放態度,恰恰體現了對醫學文化本質的深刻把握——它永遠是人類認識自我、應對生死這一永恆命題的文化實踐。

精神醫學的古今之變:從驅魔到AI診斷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石川引用特魯多醫生墓誌銘“醫學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強調醫生需破除"萬能幻覺",既要保持悲憫之心又要接受醫學的侷限性。“例如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及精神疾病而言,醫學更多是在尋求最佳管理方案而非徹底治癒。”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石川。

石川從臨牀實踐出發,分享了精神醫學發展中的文化啓示。他重點剖析了精神醫學的特殊性——從希波克拉底的"黑膽汁"理論到中世紀的"驅魔"實踐,精神疾病認知始終與文化觀念緊密交織。在實踐層面,他分享了"青海經驗":通過培訓300名宗教人士,由他們協助區分當地患者哪些是可緩解的心理問題,哪些是需專業治療的精神疾病,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的有機結合。他還以斐濟羣島的進食障礙研究爲例,揭示文化價值觀對疾病認知的深刻影響,指出好萊塢文化入侵導致當地以胖爲美的傳統觀念改變後,進食障礙發病率顯著上升。這些案例展現了精神醫學作爲文化實踐的重要維度。他強調,在中國精神衛生資源分佈不均的現狀下,尊重地域文化特性、構建多元協作的診療體系,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重要路徑。

石川指出AI時代醫患關係已轉變爲共同決策模式,其團隊開發的AI心理大模型識別抑鬱症準確率很高,爲解決精神衛生資源不足提供新思路。

雙心醫學與康復理念:整體健康觀的迴歸

北京協和醫院康復科主任丁榮晶從心血管臨牀實踐出發,揭示了現代醫學面臨的轉向。作爲國內首批"雙心醫學"專家,她通過十五年臨牀觀察發現:至少三分之一心血管病患者的主訴症狀實際源於心理機制,傳統生物醫學治療對這些患者往往無效。這一發現促使她突破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將心理干預納入心血管診療體系,建立了"藥物+運動+心理"的綜合治療方案,證實藥物聯合運動治療能改善患者症狀。

北京協和醫院康復科主任丁榮晶。

從醫學史視角,丁榮晶分析了醫學模式的演進軌跡:從古希臘的社會醫學模式,到中世紀的心理醫學模式,再到近現代的生物醫學模式,指出當前醫學正處於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階段,但生物學維度仍佔據主導地位。她將醫學發展比喻爲"DNA雙螺旋結構",強調理性與非理性治療方法的辯證統一,認爲所謂"非理性"療法實質是更高階的理性實踐。

丁榮晶提出"中正平和"的健康理念,反對過度醫療和極端健康主義,警示臨牀常見的兩種誤區:盲目依賴藥物手術的"治療狂熱"與過度運動飲食的"健康偏執",主張迴歸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在身心平衡中實現真正健康。

醫學認知的現代困境與文化反思

對話中,張大慶指出,當代醫學面臨一個顯著悖論:隨着檢測技術日益精密,人們發現的"異常指標"越來越多,但真正的健康感受卻可能不升反降。他以甲狀腺結節爲例,現代儀器的高敏感性使得"幾乎人人都有結節",但這種過度診斷反而可能引發健康焦慮,形成"健康主義悖論"——越是追求絕對健康,越容易陷入對健康的持續擔憂中。

這一現象背後是深刻的文化變遷。李敬澤指出,現代社會塑造了一種"絕對健康"的幻象,將健康異化爲對各項指標的機械追求。“當人們用這種完美主義標準審視自身時,反而會陷入持續的不健康感。”他認爲這種現象在臨牀上表現爲"疑病症"的增多,以及患者症狀描述的日益複雜化——文化水平越高、表達能力越強的患者,其症狀主訴往往越豐富多元。

石川和丁榮晶從臨牀實踐出發,揭示了症狀表達的文化差異性。在中國農村,抑鬱症患者更傾向於訴說軀體不適而非情緒問題;在城市心血管科,焦慮症患者常以"心慌胸悶"等軀體症狀就診。這種差異既反映了文化對疾病認知的塑造,也提示醫生需要具備"文化診斷"的能力——透過表象症狀理解患者真實狀況的跨文化解讀能力。

敘事醫學的困境與希望:傾聽患者故事

關於新興的"敘事醫學"概念,與會專家展開了熱烈討論。丁榮晶介紹:問病情、問心情、問工作、問家庭的診療模式,實際上就是敘事醫學的臨牀實踐。石川則指出現實困境,在大醫院超負荷工作環境下,醫生很難有充足時間傾聽患者完整故事。李敬澤提出新思路:特定疾病患者間的故事分享可能比醫患敘事更重要。這種同病相憐的交流能緩解現代患者的孤獨感。張大慶追溯了敘事醫學的起源:它最初是爲培養醫學生的同理心,通過文學作品理解他者的痛苦。這一理念在中國仍有發展空間。

醫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實踐

著名主持人張越。

這場持續一個半小時的跨學科對話,不僅揭示了醫學的人文本質——人類對健康的探索、對疾病的理解和應對始終與文化交織,更啓發當代讀者思考: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如何平衡理性與非理性、科學與人文、身體與心靈的多重維度?正如張越在活動尾聲總結時所言:"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還將繼續,而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永遠是醫學最根本的出發點。"

本場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中國健促會健康與人文分會、北京伍連德基金會、培文教育集團、斯多格書鄉共同協辦。

採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