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國中考題、剴剴案的發生:這不是失誤,是態度的崩壞/責任感失守,纔是最可怕的共犯!

近日,金門某國中老師出題風波鬧得沸沸揚揚,題目內容不僅出現歧視與不雅字眼,不但引發教育界震驚,也讓社會觀感大打折扣。

ChatGPT生成圖片

然而,學校命題應設有二審、三審的審題機制,理應能在題目出錯前發現問題、修正調整。那麼,這樣的疏失爲何仍會發生?也許,正是因爲大家早已習慣了便宜行事,只求任務完成,不問是否得當。反正「有交差」就好,至於做得「好不好」,已非重點。

不只在學校,剴剴案中的社工也是如此。他未依規定訪視,錯過了拯救生命的機會,事後甚至還試圖修改訪視紀錄,逃避責任。這樣的態度,不正反映了某些人早已把工作視爲「任務」,而非一種應盡的責任與良心?

從這兩件事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的核心其實在於「做事的態度」。

你是把事情「做完」,還是「做好」?

許多人做事時總是講求「快」,急着交差、草草完成,卻很少問自己:我做得夠好嗎?學生寫作業如此,上班族處理工作亦然。

對學生而言,如果你總是因爲作業太多或事務繁忙而匆匆寫完功課,只想着「交出去就好」,那麼你學到的永遠只是皮毛。你忽略了細節,錯過了修正的機會,也難以真正進步。成績不理想,問題並不在於作業多,而是你從未「用心」對待學習。

對上班族而言,如果你心裡想的是「領多少錢做多少事」,只求任務完成,不思內容品質、不管是否周延,交出去的成果再快,也只是形式上的完成。你可能會開始埋怨工作無趣、薪資太低,但你可曾想過,你的態度,也決定了你被信任、被重用的程度?

把事情做完是本分,把事情做好纔是本事。

願意把事情做好,是一種責任感的展現。不再將每一件事視爲例行公事,而是以「我願意爲此負責」的心情全力以赴,這樣的人,才真正可靠,也更容易獲得肯定與機會。

畢竟,事情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細節失守,可能釀成大禍;一個人的輕忽,往往就是整體的破口。牽一髮而動全身,你現在不重視的小錯,未來就可能成爲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