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抱「債券」避險! 一文看4種類型抗股災差異

▲臺股近期因關稅戰大跌、此爲示意照。(圖/記者湯興漢攝)

文/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比較不同債券類型的差異:公債、投等債、非投等債、優先股」.這兩天除了股市大跌,債券市場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剛好趁這次機會來做個比較。.我在這裡多次談到債券,也稍微解釋過債券的概念,與不同債券的差別。今天我想借由過去的債券歷史淨值,再來回顧一下不同債券類別的差異。.我總共列出3種不同類型的債券ETF,與一檔優先股/特別股(Preferred Stock)ETF,並比較他們在4個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標記A時期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我們可以看到直到2009年初,公債IEF是上漲的,而其他的投資等級公司債LQD、非投資等級公司債HYG、與優先股PFF都是下跌的,而且後兩者的下跌幅度非常大。

當股市發生無法評估的大風險時,投資資金會有大量暫時躲避到美國公債的現象,造成公債價格上漲。而這些跟上市公司有關聯的公司債,全都會受影響下跌,違約率越高的跌的越重。.標記B時期是2015年美國開始緩步升息,此時公債價格些微下跌,投資等級公司債也是。但非投資等級債券就有明顯的下跌。受到宣告利率上升影響,爲符合風險報酬,債券的價格會下跌,以換來更高的配息殖利率。.但此時優先股受到的影響卻很小,猜測有可能是因爲它本身的配息殖利率就很高,受些微升息的影響不大。.標記C時期是2020年疫情危機,與A時期一樣,突然的風暴讓股市資金避險到美國公債,讓IEF價格大漲,而LQD、HYG與PFF都是瞬間大跌,在政府宣佈無限QE與股市回穩後,這些公司債與優先股才陸續漲回來。.同時可以看到,違約率高的非投資等級債券與優先股漲回來的速度比投資等級債慢。.標記D時期是2022年再一次美國政府因應高漲的通膨開始快速升息,導致不管是美國公債或是公司債的價格都快速的下跌,以反映保守領息資產的風險報酬。

以上是4種以領息爲主的不同資產,在不同因素下所發生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到,當股市碰上黑天鵝事件崩跌時,只有公債纔有保護效果,公司債會跟着股市下跌,違約率越高的跌的越深,甚至會比股票跌的還多,而且價格回漲也比較慢。.我再比較2008年1月開盤價到2025年3月28日的價格表現。雖然公債的配息殖利率最低,非投資等級債與優先股的配息率相對高很多,但在比較它們的價格表現後,是不是非投資等級債的高配息率還是最好的選擇呢?.在過了將近17年3個月的時間,美國中期公債與投資等級債的價格,還能比2008年初高,分別是IEF(9.3%)與LQD(2.7%),而非投資等級債HYG則是(-20.9%),優先股是(-28.2%)。非投等債與優先股的表現,看起來是賺了配息而賠了價差。

.但非投等債的配息殖利率較高,如果加計這17年來的累積配息,比較一下總報酬,反倒成投等債LQD(73.4%)領先,其次是非投等債HYG(70.9%),然後纔是優先股PFF(62.2%),最後是美國公債IEF(55.3%)。統計期間經歷過金融海嘯與疫情危機的歷練,還有兩次升息的影響。.若每個月的配息不是都花掉,而是繼續再投入呢?可以看最後一張的統計比較,此時反成了非投等債HYG(131.22%)的報酬最高,其次是優先股PFF(107.88%),然後是投等債LQD(96.99%),最後還是美國公債IEF(61.99%)。

.雖然最後的總報酬在不同的統計方法下有不同的結果,但考慮最前面討論過的不同漲跌性質,不同的債券有不同的適用方式。千萬別單以最後的含息總報酬,就認爲哪一種債券比另一種更好,因此可以賺得更多。

本文由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