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3成民衆關注海洋知識?管碧玲:憂心數字太低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出席由中研院領頭,多個單位合辦的海洋議題研討會,在致詞時表示,臺灣想做「海洋素養大國」,將成爲世界上文明的國家。(海委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22日出席由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Future Earth Taipei Ocean Working Group共同舉辦的研討會,與學界交流海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拓展。她在致詞中指出,臺灣社會對海洋知識的關注度仍不足,海委會已推動中長期計劃,投注3億9400萬元資源,積極培育師資、建立職能模型,讓海洋素養成爲全民基礎教育的一環。

管碧玲說明,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調查顯示,僅31.9%民衆對海洋知識有興趣,數字偏低令人憂心。爲此她在就任後即啓動推動計劃,114至117年間將完成海洋素養課程發展與師資培訓,今年預計訓練400名OSS種子教師,並已建構2項共通核心職能模型及多項職能基準。

她並強調,海委會首度完成27名「海洋無障礙服務人員」培訓,課程涵蓋風險管理與特殊需求服務,將在9月27日臺灣無障礙海洋日投入服務,展現「海洋有愛、親海無礙」政策成果。

她在演講中另提出,若以海洋素養觀點審視區域安全,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應是大陸領導人。她表示,臺海若爆發衝突,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將首當其衝,沉船、油污與化學污染會迅速擴散,養殖區與漁場遭到破壞,生計受創,污染物更可能進入食物鏈,帶來長期健康風險與生態崩解。

這些地區同時是大陸製造業與出口重鎮,一旦臺海封鎖,航運中斷,原物料與能源運輸受阻,不僅拖垮地方經濟,也會衝擊全國產業鏈,數百萬漁民與勞工恐因此失業,社會不穩定性將大幅升高。

管碧玲強調,「海洋不是政治旗盤,海洋是生命基盤」,一個沒有海洋素養的海洋大國,將成爲人類海洋的災難。她最後表示,現實是大陸想做「海洋大國」,而臺灣要做「海洋素養大國」,透過教育與合作,臺灣要展現文明國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