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粵經濟丨廣東一季度工業數據兩大信號:新動能產業增勢好,“智造”轉型強化韌性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4月22日,廣東省統計局發佈一季度經濟數據。從工業數據看,工業生產穩步增長,新動能產業增勢良好。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增長5.5%。

廣東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背後,有兩大趨勢值得注意:一是資金開始從房地產等領域撤出,投入到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中,新動能產業增勢好。二是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資持續增長,工業技改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提高,製造向“智造”轉型的動力強、韌性足。

從結構看增勢:高技術產品實現雙位數增長

先說廣東新動能產業增勢。

作爲廣東經濟的“大塊頭”,其製造業增加值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超50%。當前,廣東工業正處於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圍繞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廣東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例如,今年廣東不僅一口氣“上新”人工智能領域的8個行業大模型,30個應用場景,29個解決方案,13款智能終端,還出臺了《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從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優質企業、打造應用場景等方面提出了12條“乾貨”措施,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

得益於此,一季度以來,廣東一批新動能企業引領產業向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活力顯現:小鵬汽車一季度累計銷量達到9.4萬輛,同比增長331%,拿下新勢力銷冠;億航智能旗下全資子公司億航通航通過商業運營合格證(OC)申請,讓億航智能成爲全球第一“四證集齊”企業;來自深圳的優必選和樂聚宣佈其機器人進入汽車工廠進行實訓……

如今,廣東在產業動能轉換的新賽道上走在前列,如在機器人領域,全國每10臺工業機器人就有4臺“廣東造”,初步建立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在自動駕駛領域,廣東憑藉汽車產業協同深厚的產業基礎,以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企業爲代表的智駕“雙子星”正實現全面領跑。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分析,廣東提前佈局新興產業的相關供應鏈,將傳統制造環節升級爲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強了製造業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帶動了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初見成效,這在一季度數據中表現明顯。

廣東一季度新動能產業增勢良好,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9%、5.3%,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2.0個、1.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29.9%、83.5%、31.3%、10.8%。

從投資看預期:企業加快向“智造”轉型

再說廣東製造向“智造”轉型的信心。廣東的投資結構正在出現顯著變化,重大項目投資也更多聚焦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從投資數據看,資金開始從房地產等領域撤出,投入到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中。數據顯示,一季度廣東工業投資佔比達38.0%,比重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汽車製造業投資增長41.0%。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5.2%,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9.4%。

一季度以來,廣東各地新開工的重大產業項目就聚焦在了先進製造、科技創新等領域。

例如,廣州一季度共有341個項目開工,其中產業項目156個,總投資1124億元,包括領爲視覺大灣區總部等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視源股份全球總部基地等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產業項目等。

轉型的信心源自於企業“用腳投票”,技改和設備更新投資背後是企業對於未來產業轉型的心理預期。從一季度數據看,廣東製造向“智造”轉型的信心正進一步增強。

在狠抓製造業重大項目之外,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正在全省範圍內掀起一股設備更新熱潮,進一步帶動工業投資領域增長。此前,廣東印發了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支持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資。

一季度數據顯示,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7.6%,其中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7.5%,工業技改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34.1%,比重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這也表明,廣東企業家們正加大對製造領域的更新換代,向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投資轉型。

林江表示,工業技改投資的增加有利於對衝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帶來的影響,通過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資,一方面是提高企業技術檔次向高級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生產流程優化提升工業生產效率,而最重要的是,企業在市場需求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通過設備更新,可以做好迎接市場對高技術產品需求的生產準備,因此,工業技改投資的提前佈局對穩定一季度廣東GDP增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