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老年抑鬱的隱藏信號,教你聽懂爸媽的情緒潛臺詞
李阿姨打電話給女兒時總說:“我挺好的,放心吧!”然而她整天悶悶不樂,以前最喜歡的刺繡,如今也提不起興趣。王伯伯見女兒就說:“你們忙,不用管我,我挺好的。”卻整夜盯着天花板到天亮,已經三個月沒有下樓與老友下棋了……
老年人總擔心給子女添麻煩,認爲心情不好就是“矯情”,寧可反覆訴說身體不舒服也很難承認心情不好。《中國老齡發展報告2024——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藍皮書研究數據顯示:我國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鬱症狀。也就是每4位老年人就有1位存在抑鬱症狀。
教你聽懂爸媽的
情緒潛臺詞
1.反覆出現的查無實證的疼痛(頭痛/背痛/胃痛)→情緒的軀體症狀;
2.反覆發作心慌(心電圖檢查正常)→可能是“我很焦慮”;
3.睡不着/吃不下→可能是“我很難過”的情緒表達;
4.凌晨4點發養生文章→睡眠障礙的典型表現;
5.放棄最愛的活動(如釣魚、廣場舞)→興趣減退的警報;
6.我活着就是負擔→無價值感甚至是自殺的預兆。
如何打破父母們
“沒事,我很好”困局
1.在與父母溝通時,子女們避免說“別瞎想”等話語,而是改用“細心觀察+確認情感”的溝通模式,通過共情打開心門。比如,“您最近總說胃疼,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您最近總是悶悶的,好像不太開心?”
2.每天花一點時間陪伴父母,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如每天抽10分鐘與父母交談或者陪父母散步,如果確實不在身邊,可以選擇視頻聊天,打破“報喜不報憂”的傳統模式,主動向父母討教生活經驗。
3.與父母共同設定一些容易完成的小目標,如:請父母幫忙澆花/熱牛奶/購物等,主動向父母表達感謝,幫助父母重新建立價值感。
4.鼓勵或陪伴父母參加集體活動,培養興趣愛好,積極進行戶外活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5.當父母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如不想做事)、精力不足或疲乏感,甚至出現消極言語(感覺生活沒有意思,或絕望感)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那些說着“沒事”的老人們,可能正在等待有人讀懂他們的“有事”。讓我們共同努力,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 張宇 趙霞
審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康琳;北京協和醫院心理醫學科 段豔平
來源:@首都健康
作者:張宇 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