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媽媽後,要留意這些情緒信號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道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5月6日刊發文章,題爲《並不總是表現爲悲傷:新媽媽情緒困擾的隱形信號》,作者是瓦萊裡婭·查韋斯。全文摘編如下:

在懷孕期間、產褥期以及育兒階段,新媽媽的心理健康處於特殊脆弱期。然而許多相關症狀未被察覺或遭到輕視,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醫療系統都是如此。

“悲傷並非必然存在,”阿根廷圍產期精神病學專家阿古斯蒂娜·魏因施泰因接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採訪時強調,“許多母親在沉默中承受深度不適,因爲她們與周圍人都認爲這是正常過程。”

●易怒、內疚、失眠

最常見症狀未必符合預期。除哭泣或消沉外,心理健康脆弱的信號可能包括:持續易怒、經過休息也無法緩解的極度疲憊、睡眠障礙、食慾紊亂、對孩子會遭遇危險的揮之不去的念頭,或產褥期與嬰兒的情感疏離等。

“有些女性即便嬰兒安睡也無法入眠,感覺隨時處於崩潰邊緣,或認爲自己是不稱職的母親,”魏因施泰因說,“如果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就不應被視作常態。”

●超越激素的影響

情緒衝擊常始於孕期,在產後加深並可能延續數年。魏因施泰因分析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激素波動、個人或家族情緒障礙史等。

社會因素也發揮着關鍵作用:創傷性分娩、支持系統缺失、遭遇暴力、失業或伴侶出現問題。

後期更是疊加了體力耗竭、責任超載與多重角色壓力。她說:“這種精神負擔是無形的,卻持續存在。”

●自動激活的愧疚感

圍產與生殖心理學專家瑪麗亞·卡普羅從臨牀文化視角聚焦這種情緒。她說:“愧疚感幾乎自動激活,根植於深厚的社會文化敘事。”

“至今許多女性仍不敢說‘我撐不住了’,因爲說出這句話會讓她們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她進一步解釋道。

專門研究伴侶關係的心理學家兼性學家毛裡西奧·斯特魯戈補充說:“愧疚是母親按自身意願而非他人期待行事所付出的代價。但如果只是爲了免於愧疚而機械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最終可能怨恨伴侶,甚至在多年後也對子女產生怨恨。”

●未被詢問即無法察覺

發現新媽媽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障礙在於多數醫療人員缺乏圍產期心理健康培訓。魏因施泰因說:“僅詢問‘你還好嗎’或假定生育必然帶來快樂遠遠不夠。”實際上,強調“諸如‘你狀態很好’或‘肯定很幸福’等話語可能迫使女性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

嚴謹的臨牀訪談以及經過驗證的工具至關重要。魏因施泰因強調:“我們應當爲她們創造不會遭到評判的傾訴空間。”

●新媽媽們爲何不願求助

多重阻礙使得女性難以尋求幫助。部分人無法識別自身症狀,有的人優先考慮家庭福祉而忽視自身幸福,或誤認爲自己僅能獲得精神類藥物而非其他形式的幫助。此外,被指責的恐懼持續存在。

“‘痛苦的母親即失職母親’的觀念依然盛行,”魏因施泰因說,“再加上時間、資源或專業支持的匱乏,就會形成惡性閉環。”

●環境支持與無效勸導的拉鋸

魏因施泰因認爲,對新媽媽而言,親友是其心理健康問題早期識別的一大關鍵,“需警惕退縮、消極自我評價等信號,或產褥期母嬰聯結缺失”。關鍵是親友要提供實質支持與共情傾聽,“避免說‘都會過去’或‘你很幸運’,應做到不帶任何評判的陪伴”。

卡普羅認同此觀點:“‘好好享受,時間過得很快’這樣的規訓對精疲力竭的母親而言殘酷無比。將母職鼓吹爲人生巔峰的論調常與現實形成反差,並加劇女性的痛苦。”

●卸下僞裝仍可行使母職

關於如何守護新媽媽的心理健康,專家的建議是多元的:提供信息支持、責任共擔、搭建自我關懷空間以及建立支持網絡。

斯特魯戈說:“關鍵在於確保她們不是孤獨育兒,不自我犧牲,能重拾母職外的其他角色與身份。”

卡普羅強調了這一觀點:“育兒非母親的專屬責任,伴侶關係存在時,應該共同承擔。有支持網絡時,一切會更可持續。”

“我們不能僅每年談論一次新媽媽的心理健康問題,”魏因施泰因總結道,“這必須是醫療、社會與文化議程中的永恆議題。因爲未被言說的痛苦永遠得不到療愈。”(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