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酒一月”究竟源於英國何處?背後故事大揭秘

2011年,年輕女子艾米麗·羅賓遜(Emily Robinson)爲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併爲一場半程馬拉松賽做準備,選擇在1月份戒酒。她與朋友和同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播下了一顆日後發展成一股全球潮流的種子。

2013年,艾米麗與英國一家專門處理酗酒問題的慈善機構“英國酒精變革組織”(Alcohol Change UK)合作。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爲“戒酒一月”(Dry January)的活動,鼓勵全英國的人們在新年的第一個月戒酒。這個想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開始,讓人們在假期盡情放縱之後有機會重新調整狀態,改善健康狀況,擁有更清醒的頭腦,這激勵了很多人。

社交媒體的熱議和名人的支持,比如 Tito's(可音譯爲‘提託斯’ ,但保留英文原名也可)與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 ,可直接稱呼瑪莎)的廣告宣傳活動,將這項活動推到了全國矚目的焦點位置。各行各業的人們分享了他們的經歷並給予鼓勵。

但這一切可不是從艾米麗的故事開始的。雖說“禁酒一月”這幾年火得一塌糊塗,可它的起源可比咱們現在看到的那些社交媒體推廣活動早多了。“禁酒一月”的故事得把咱們帶過大西洋,去到英國,在那裡,一項公共衛生倡議引發了一場文化運動。在19世紀末,快到世紀之交的時候,英國的一些團體看到了過度飲酒的負面後果,於是,倡導適度飲酒的戒酒運動就出現了。在芬蘭,一個戒酒組織於1942年發起了一場名爲“Raitis Tammikuu”的運動,在芬蘭語裡意思是“清醒的一月”。其目的是在一個特別具有挑戰性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提高人們對酒精危害的認識,還提倡自我剋制。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戒酒月”的概念在英國重新興起,這partly得歸功於艾米麗的個人健康目標。如今,“一月戒酒”已成爲一種全球現象。這證明了人們對更健康生活的共同追求。所以,把你最愛喝的雞尾酒改成無酒精版的,給自己 調上一杯沒度數的姜酒,和衆人一起用無酒精飲品乾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