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盡其用折射現代農業密碼(人民時評)
常 欽
從“一燒了之”到“秸”盡其用,這一變化的背後,有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有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更有國家政策的精準引導和農業產業體系的堅實託舉
行走在廣袤田野上,總能從細微處感受到現代農業的強勁脈動。秸稈的“角色”之變,是一個絕好的觀察視角。
以往,秸稈是農民心頭揮之不去的“愁”,“不燒吧,堆積如山沒處放;燒了吧,濃煙滾滾惹人嫌”。秸稈是糧食生產的廢棄物,還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隨着農業產業體系的完善,這個問題有了新答案。
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我國農作物秸稈產生量逐年遞增,目前全國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爲8.67億噸,可收集量爲7.33億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3%。如今的秸稈,“變身”爲肥料、飼料、能源、基料,甚至工業原料,成爲我國向現代農業進軍的生動註腳。
筆者一次在冀中平原採訪時注意到,大型收割機駛過麥田,不僅顆粒歸倉,粉碎後的麥秸也均勻地鋪撒還田。在田邊指導作業的農技專家解釋:“這機器加裝了秸稈粉碎拋撒裝置,配合後續的旋耕深翻,秸稈就能‘吃幹榨淨’,變成滋養土地的有機肥。”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科學還田是重要抓手。根據氣溫雨水、耕作條件實施秸稈還田,同時與土壤輪耕和豐產栽培等措施集成配套,有助於提升耕地有機質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
走進規模化肉牛養殖場,一垛垛碼放整齊、覆蓋着塑料薄膜的青貯秸稈包引人注目。過去農民當柴火都嫌麻煩的玉米秸稈,經過粉碎、揉絲、添加菌種發酵,就成了營養豐富、牛羊愛吃的“壓縮餅乾”。青貯秸稈不僅爲種糧的鄉親們解決了秸稈出路問題,也能降低一大截養殖場飼養成本,可謂一舉兩得。近年來,我國秸稈飼料化利用發展迅猛,利用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左右,年利用量1.73億噸。秸稈化作牲畜“口糧”,助力畜牧業降本增效,這種“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模式,有效連接了種植業與養殖業,提升農業整體效益,正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秸稈的“能耐”遠不止於此。在一些能源需求較大的地區,通過打捆直燃、熱解氣化、秸稈沼氣等方式,讓秸稈成爲清潔能源的新選擇,不僅緩解了能源壓力,也契合了國家“雙碳”目標的要求,爲鄉村能源結構優化和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更有一些地方獨闢蹊徑,將秸稈“變廢爲寶”,玩出新花樣。比如,利用秸稈作爲培養基料種植食用菌,實現了“點草成金”。如今,秸稈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也拓展了農業產業鏈的寬度和深度。
秸稈是草食動物的“五穀雜糧”,是“零碳排放”的生物質能源,也是“農尾工頭”產業增值的重要來源。從“一燒了之”到“秸”盡其用,這一變化的背後,有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有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更有國家政策的精準引導和農業產業體系的堅實託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秸稈綜合利用的實踐,恰恰是農業產業體系升級的生動體現。它不再是單一環節的末端處理,而是貫穿於農業生產、加工、能源、環保等多個環節,形成了一條嶄新的、綠色的循環產業鏈。農業的未來,正在於不斷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秸稈綜合利用。從“能用”到“好用”,再到“高值化利用”,秸稈的“七十二變”還將繼續上演。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持續探索、久久爲功,就一定能讓每一株秸稈都物盡其用,讓廣袤的田野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爲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