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讓AI爲農業現代化注入更多動能

來源:光明網

【光明時評】

作者:李想(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

如今,在各地田間地頭,植保無人機凌空起舞、無人拖拉機破土前行、水肥一體精準施肥、北斗導航精準播種、智能機器人全天候巡檢……科技感十足的農耕圖景隨處可見。這場以“智能”爲引擎的變革,正重塑農業這一最古老、最基礎的產業。

傳統農業主要依賴經驗種植,存在生產效率不高、資源利用粗放等問題。隨着AI(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演進,農業正逐步邁入以數據驅動、模型決策爲核心特徵的新階段。通過多源感知終端(如土壤傳感器、氣象站、高清攝像頭、無人機等)實時採集環境與作物數據,藉助農業大模型和智能算法,可以精準分析作物長勢、水肥需求、病蟲害風險及極端氣象災害,實現農業生產全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智能水肥一體化設施、智能無人機、自動駕駛農機、農用機器人、可穿戴智能眼鏡等前沿設備,正逐步成爲新型農業經營者的“新農具”,加速推動農業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

先進技術如何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融入普通農戶的日常生活?如何讓AI農業不僅“看得見”,更能“用得上”“用得好”?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創新“種得好”的AI農業整體解決方案。當前AI農業應用多集中於單點技術突破,然而農作物種植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學、生物學、化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要真正實現“種得好”,須構建“數據感知—AI分析—智能決策”的閉環系統,推動AI與農業專業知識深度融合,形成“大模型+小模型”協同機制:面向不同作物構建作物生長大模型,並配套開發涵蓋水肥調控、病蟲害防控、表型分析等領域的專用小模型,共同構建適應性強、實用性高的智能種植整體解決方案。

打造“用得起”的普惠型AI農業工具。目前市面上的AI農技系統多服務於大農場、大型企業,對小農戶和家庭農場而言價格門檻較高,難以普及。要推動AI農業走向廣泛應用,須加快模塊化、標準化、低成本AI工具的研發,推出“開箱即用、拎包上崗”的輕量級解決方案。比如,可以在一臺數字農技服務車上集成土壤檢測儀、作物表型無人機、田間氣象傳感器、熒光作物檢測儀等設備,實現一車服務50至100個農場,大幅攤薄單一農場的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邊際投入,提升普惠性。

建設“服務得好”的數字農業服務隊伍。技術的推廣離不開人。農資經銷商、農機服務隊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常年活躍于田間地頭,最具成爲AI技術“第一接觸點”的潛力。通過培訓提升其素養能力,支持其向AI農業服務商轉型,構建陪伴式、護航式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結合“AI模型+人類專家”的雙輪驅動機制,爲農戶提供包括遠程診斷、種植建議、操作指引、風險預警在內的全流程服務,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雙提升。

建設“找得到”的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完善智慧農服體系,可考慮建立統一、高效的農業數字服務平臺,打通種子、農資、農機、農技、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關鍵環節的數字化鏈接,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協同。基於空天地一體感知數據和AI模型計算結果,主動識別農戶需求,向其推送個性化、精準化的農業服務,做到“找得到人、拿得到方案、看得懂操作”,真正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農戶心裡。

人工智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紮根田野,才能發揮其最大的社會與產業價值。未來,“人工智能+農業”從實驗室走向田野,將爲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更多動能。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