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銷售易,騰訊AI to B需要向前一步|智涌分析

文|鄧詠儀

編輯|蘇建勳

剛開年,一則企業服務領域的重磅消息,悄然落定。

2月14日,騰訊宣佈,騰訊與CRM公司銷售易的合作關係“再度升級”,由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將兼任銷售易董事長,創始人史彥澤繼續擔任CEO,銷售易將保持獨立發展狀態。

在官宣前幾天,這一消息便已流傳開來,更通俗的說法是“騰訊正式接管銷售易”,並傳騰訊在銷售易的股比超過53%,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大股東。

騰訊的說法更爲剋制。但顯而易見的是,騰訊在合作中的主導角色將會大大提升;作爲國內CRM領域龍頭的銷售易,也將更深入地被整合到騰訊體系當中。

騰訊是銷售易的老股東,其合作可以溯源到2017年對銷售易的D輪2.8億元融資,此後更是連續兩年獨家投資D+輪和E輪融資。

如今巨頭再進一步,對仍在寒冬中的SaaS領域而言,是意味深長的。

過去數年,雲行業的主旋律是降本增效。雲廠商都在清退不賺錢的項目,無論是自研的,還是對外投資。

一位前騰訊人士就對《智能涌現》表示,從2022年開始,騰訊CSIG就開始對曾投資過的To B初創公司進行盤點,虧損的投資項目做到應退盡退。

但在大模型浪潮之後,形勢已經發生變化。

巨頭們並不甘心只當基礎設施服務商,而是開始加碼投入到應用上。比如,騰訊這兩年就已經構建起了全鏈路的AI大模型產品矩陣,內部落地的應用就超過700個。

SaaS代理人戰爭,進入新階段

對CRM賽道,騰訊體系內早就佈局了多個產品,包括CSIG(雲與智慧事業羣)體系內的“騰訊企點”。

一個首要問題在於,銷售易未來是否會與騰訊企點合併,程度有多深?

一位接近騰訊企點的人士告訴《智能涌現》,目前雙方團隊還沒有見到明顯整合的現象,雙方無論是產研、市場都是獨立的兩套團隊。

單從產品來看,騰訊企點和銷售易,更多是互補,而不是取代。

CRM領域是個寬泛的概念,產品類型衆多。2015年推出的“騰訊企點”專注在服務型CRM,更多做的是企業客戶服務側的管理,提供客服、呼叫中心、營銷、企業QQ2.0、應用市場等組件。

而銷售易則更對標Salesforce,從SFA(Sales Force Automation)起家,在銷售過程的管理,包括戶信息管理、銷售機會跟蹤、銷售預測、訂單管理等上是強項

兩者結合,可以說打通了從前端銷售到後端的服務的全流程。

CRM賽道的頭部初創,普遍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市場覆蓋——2024年,銷售易公佈的客戶數字已經超過5000家,涵蓋了國內主流的中大型客戶。對銷售易而言,併入騰訊體系,也有利於突破增長瓶頸,找到新的用戶機會。

騰訊企點生於騰訊體系內,尤其適合希望藉助騰訊資源進行客戶管理和營銷推廣的企業,如電商、教育、金融、傳媒、製造業等,注重用微信、QQ等方式進行客戶互動;而銷售易則在大型企業、複雜業務流程上有更豐富的經驗,在能源、工業等政企客戶上有優勢。

騰訊和銷售易的合作,也意味着To B行業的巨頭代理人戰爭,走到新階段。

這樣的組合已經有先例。2022年8月,Salesforce就選擇放棄自營中國區業務,轉而選擇與阿里達成獨家合作,阿里雲成爲Salesforce的獨家中國代理。阿里雲甚至專門在廣州成立了一箇中心,負責產品的本土化和交付。

和巨頭加深綁定,也來源於這幾年,中國SaaS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國內SaaS行業從2010年後萌芽,2015年開始第一波投資熱潮,在2021年左右到達頂峰。但很快,美股SaaS市場在2022年左右遇冷,中國SaaS公司的退出和投資機會斷崖式下跌,紛紛走到分叉路口:要麼自己造血,要麼併購。

一個例子是HR SaaS的龍頭北森控股。在2023年上市前,北森就經歷諸多波折,而在上市後,股價更是大幅下滑80%。2025年,北森以1.8億元的價格併購培訓賽道的SaaS廠商“酷學院”,也是意在尋求業務突破,而後者的估值在巔峰時期,也超過10億元。

AI時代,巨頭都渴望“向前一步”

巨頭加深和合作夥伴的連接,也有點像多年前,To B市場萌芽時的狀態:在應用側的身位,再靠前一步。

事實上,企業服務市場已經進入了新階段。從底層的IaaS(雲服務)到PaaS(平臺層),無論是騰訊、阿里、華爲、字節等巨頭,各家的服務同質化水平已經很高,產品類型十分相似。

剩下的戰場,就是SaaS層(應用)。無論是新的To C應用,還是從前的To B投資合作,也有了新的時代意義。

To B行業的敘事,已經轉移到了AI——對大模型這種新事物,騰訊急需在應用層有更強勁的抓手,增加和客戶的觸點,才能在新市場裡建立起用戶心智。

過去一年來騰訊反覆重申以實用爲目標,要“構建離產業最近的AI”。過去一年,騰訊雲就聯合11000家生態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貢獻收入更是佔騰訊雲大盤三分之一,這個數字在雲廠商中也屬於高位。

大模型爆發後,市場普遍認爲會先在To B上看到商業化機會。而在大廠裡,騰訊可以說是最堅定喊出“先做To B”“先服務自身生態”的廠商。

2023年6月,騰訊首次披露大模型進展時,首先講的是To B的故事,並且一口氣推出了數十個行業大模型;在To C上則一直保持審慎態度,騰訊的類ChatGPT助手元寶在2024年5月上線,一直到最近微信等多個產品迅速接入DeepSeek——市場才真正看到騰訊加大投入力度。

在2024年的《財經》雜誌採訪中,銷售易CEO史彥澤對當下行業遇到的困難並不否認,他曾形容,現在的中國SaaS賽道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

無論是對大廠還是SaaS廠商,加深合作而非單打獨鬥,也許是當下最合理的解法。

封面來源|AI製圖

歡迎交流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智能涌現”,作者:鄧詠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