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丨更精細的服務,需要再向前一步

羅筱曉

最近,在深圳地鐵深雲站,每天中午都有一羣身穿建築工裝的人“光臨”。在部分走道兩側,工人們或坐或躺,就着地鐵站裡的冷氣抓緊時間小憩。到了下午工作時間,他們又會離開。據媒體報道,在深雲站附近,有好幾個工程項目正在建設,最近氣溫持續升高,不少施工人員就選擇到地鐵站納涼午休。

從網上發佈的視頻來看,無論是地鐵站工作人員還是乘客,對工人們既沒有投以異樣的眼光,更沒有驅離他們的舉動。這樣的畫面贏得了網友一致讚賞,有人說這份不被打擾的寧靜很美好,也有人說有人情味的城市就應該“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

事實上,近年來,深圳地鐵已經在部分站點規劃了“納涼區”,地鐵深雲站也是其中一個,但短時間集中涌入的建築工人已經超出了其原本納涼區的承載能力。對此,車站方面先是靈活變通,保證工人們可以在不影響通行的空地休息;然後則是積極應對,目前地鐵深雲站已增設了中午時段開放的“臨時納涼區”,並提供免費飲用水。這樣一來,施工人員午休條件提升了,車站秩序和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一座地鐵站增設“納涼區”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卻是對附近幾百名工人切身需求的快速回應。無論是提前的“計劃”,還是應對臨時發生的“變化”,都凸顯了城市公共服務的理念和水平。

隨着社會對建築工人、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戶外勞動羣體的權益保護越來越重視,近年來,面對持續高溫天氣,多地已有了一套制度性的防暑降溫措施。比如建設愛心驛站、設置愛心冰箱,鼓勵有條件的商戶爲戶外勞動者提供休息點等。但在“按部就班”之外,如何根據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把清涼送到位,是一道有難度的“附加題”。

在湖北宜昌,夏季中午時段會安排公交車進工地,爲工人們營造清涼的午休環境。自2022年開展以後,“納涼公交”一直叫好又叫座。表面看,深圳與宜昌做法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再往前上了一步,把服務做得更深入、更精細。

關愛戶外勞動者如此,社會整體治理也該如此。對承擔各類行政職能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來說,如果能及時瞭解相關羣體情況、有效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需求,從“要我服務”轉變爲“我要服務”,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城市的溫度,由此彙集的城市發展動力也會越來越強。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