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關注】當智能體應用於職業教育
當智能體應用於職業教育
當前,隨着大模型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迎來爆發式發展,正在加速重構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然而大模型就如同發電站,需要各種各樣的AI智能體作爲家用電器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簡單來說,大模型爲智能體提供算力基礎,是智能體的“智商”,決定智能體聰明程度;智能體爲大模型鏈接應用場景,是大模型的“手”,讓大模型得以在複雜環境中完成具體任務。職業教育作爲橫跨產教兩界的複雜教育類型,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爲自身發展服務,必須分層分類搭建大量的職教智能體。
創新人才培養:
從傳統技能到新型技能
我國正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技能是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一個社會技能水平的高低、技能形成體系的優劣直接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相對於傳統技術知識的生產與傳遞,在人工智能時代,重複勞動將逐步被替代,與此同時,一些人機協同的職業崗位被創造出來。對於技能勞動者來說,動作技能的比重降低,心智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綜合利用多種手段創造性、遷移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爲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這就是新型技能——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複合技能與創新本領的集合。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從培養單一操作技能,轉向培養複合創新技能。智能體爲順利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提供了可能。
目前,湖南高職院校教師已經搭建應用了大量課程教學類職教智能體,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正在發生轉變。比如,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搭建的旅遊方案設計智能體,通過與客戶簡單對話,就能自動提供一份定製化的旅遊方案。這意味着,旅遊專業學生設計方案能力的重要性下降,更加需要建立舒適客戶關係的柔性技能、深度識別客戶真實需求的心智技能、針對性優化智能方案的操作技能,以及積累實踐經驗優化智能體的創新能力。
助力技術服務:
從信息孤島到協同創新
按照分佈式認知理論,技術知識不僅侷限於個體內部,而且分佈於個體之間、個體與工具之間、個體與環境之間,通過人、物、環境的互動而生成。這意味着橫跨校企兩界的職業教育技術服務很容易陷入“信息孤島”,校企雙方難以協同解決企業生產技術問題,費力形成的解決方案更難以在企業間共享。
大模型一般應用於共性問題的通用解答與推理,而技術服務類智能體則針對具體的場景和確定的任務。企業大師、學校名師和一線技工合作開發智能體,可以將分佈存在的技術知識集中到一個聚焦企業生產流程的智能程序中,通過人機協同,創新解決一線生產技術問題。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聯合18家鐵路局、20家地鐵公司,匯聚43位企業大師、620位一線技師和23位高職院校教師,開發了“鋼軌探傷AI智能體”,通過“企校機”異地實時協作,形成“檢測在現場、診斷在雲端、專家在全球、服務在身邊”的鋼軌探傷智能化技術服務體系。該智能體已完成214項技術難題雲端智能會診,提供了200多項標準化技術解決方案,累計服務全國鐵路企業一線工人5萬人次、校內學生10萬人次。
改變教育形態:
從固定時空的個體到泛在時空的共同體
職業教育場域中的時空關係、主體關係異常複雜,推動職業與教育在時空維度的高階共鳴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長期以來的難題。職業教育本質是“跨界教育”,既要整合學校與企業的物理空間,又要整合正規與非正規的學習空間,方能滿足學習者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
在智能體引入職業教育之後,產教關係被無限拉近,物理空間在智能體內重合,各主體通過智能體相互作用。大模型變爲師生的“數字分身”,以智能代理的方式與師生充滿想象地互動,師、生、機協作成長。學生自由穿梭於各種生產與服務場景,隨時接受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針對性指導,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與企業技能大師、一線技工時刻互動,始終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不斷提高技能水平。在這樣的智能體應用場景中,職業教育的內外環境變爲充滿張力的、結構化的新社會空間,主體的存在方式從固定時空的個體演變爲泛在時空的共同體,師生的無數個數字分身,被即時傳送到想去的企業生產實踐空間。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譚欣華
初審:羅國釗
終審:蘇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