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跨域統治智慧學習 讓學生找回學習熱情

教育部推跨域統治智慧學習紮根計劃,透過實物操作啓發學習興趣,實踐科技素養向下紮根。(教育部提供/林縉明臺北傳真)

教育部推動「PBL-STEM+AICT跨域統整智慧學習紮根計劃」,以資訊科技爲核心,推廣跨領域學科統整學習,並於全國高中、國中、國小等各級學校推動專題導向的運算思維教育,已累計有1155所基地學校參與。隨着計劃在全國各校持續推展,不僅普通班學生獲得啓發,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也因教師教學策略調整,在教育現場實現「每位孩子都能被看見」,並展現出獨特的學習火花。

教師將科技學習概念融入課程設計,結合實務操作應用,培養學生運作思維、探究及分析能力,進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苗栗縣某國小一名長期拒學的學生,過往常自我封閉,課堂中不語不動,與學習疏離,教師導入計劃團隊研發的公版教具教材後,該學生開始與同儕互動,展現出學習參與意願,顯示科技課程不僅是學習技能,更能打開封閉的心門,重建學生學習動機與成就感。

嘉義縣一名妥瑞氏症國小生,因不自主動作抽動而難以參與團體活動,卻在本計劃的課程中大放異彩。該名學生設計出結合燈光與聲音的「網咖慶祝程式」,將家庭農業經驗融入科技任務中,其創意與表現令師生驚豔。透過課程培養的邏輯能力與實作經驗,他逐步養成專注力與自我節制能力,在學習表現出現正向成長。

計劃團隊也遠赴東岸花蓮縣某校推動公版套裝課程,幫助一位學習障礙學生翻轉學習。該生過去情緒容易激動、缺乏學習信心,起初難以適應課程,經由教師安排同儕合作、任務分工及公開表現機會後,逐漸建立自信。不僅能獨立完成任務,還能錄製影片介紹作品,從課業退縮者轉爲熱情學習者。另一位六年級學生原先學習進度緩慢,但在計劃套裝課程下,能快速完成複雜程式任務,獲得教師與同學的肯定,這份成就感促使他更積極面對學習。

南投縣某校一名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學生,焦慮情緒且遇到困難時無法表達,過套裝課程結合科技遊戲與興趣任務設計,他逐漸開始以輕聲迴應,並能完成LED矩陣燈程式設計,從非語言參與轉爲漸進式的口語表達。這段從沉默到開口、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歷程,不僅展現個人進步,更是融合教育「適性引導」精神的具體實踐。

教育部表示,從學生學習歷程轉變可看出,只要從興趣出發,將科技與創造力結合於課程設計中,每位學生都能激發潛能、發揮所長。教育部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課程,鼓勵學校教師依據多元需求設計課程、適性教學,並強化教師的科技專業支持系統,讓「每位孩子都能成功」不再只是願景,而是日常教學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