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批性教育引用性暗示媒材、鼓勵情慾探索 也恐性騷擾
國教行動聯盟與臺灣性教育學會今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教育部國教署今年6月公告「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有多項破口。記者李芯/攝影
今年5月金門某校「精液豆漿」考卷受到輿論譴責,性教育也因此受到關注,教育部國教署在今年6月公告「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專家指出,內容經常使用具有性暗示或缺乏公信力的網路媒材,且潛藏暴露個人性隱私風險的活動設計,鼓勵學習者做情慾探索。
對此,教育部嚴正澄清,引用網路資訊是爲了讓學生理解與辨識或澄清性別迷思,且各單元設計均兼顧「情慾探索」與「風險管理」二面向,並與學生共同討論,取代教學者單向灌輸,未來亦會廣大建議做滾動修正。
臺灣性教育學會監事、輔仁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鄭其嘉指出,國教署近日發佈的「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存在多項問題,針對陰莖的課程設計充滿具有性暗示的雙關語,像是「滴不進是你軟,滴在外是你短」,還花了很多時間計算包皮長度,這都是沒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在自我愉悅的章節花了將近一節課教自慰的相關內容,可能會鼓勵學生做情慾探索,甚至在討論中揭露學生性隱私。
鄭其嘉更提到,有些流行性文化的教材選擇過度負面,例如引用了歌曲「可不可以放進去一下下就好」,來引導學生思考爲何都是由男性來主動,但在課堂上談性邀約會有性騷擾可能性,是不合宜的教學活動設計。
臺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臺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晏涵文指出,手冊中性行爲的抉擇與負責章節,完全沒有教高中生如何抉擇。而在「非預期懷孕」章節,要教的應該是事前的預防,卻只教導事後的處理,應教學生對生命的看重、延後發生性行爲,及事前有效避孕的方法。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現在的性教育最大的盲點就是喜歡用時事來從事性教育,但並不尊重專業。他更批評該手冊的12名作者沒有一人是健康教育老師,內容還要由健教老師來教,「這不是災難,什麼纔是災難?」呼籲教育部立即終止推廣該手冊。
對此,教育部表示,該手冊是由國教署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發,期間廣邀性別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家長團體、特教、心理師及性平團體等專家學者參與,亦有教育部性平委員會委員、健體領域輔導團審查並提供建議。
教團批評內容要求學生自我揭露隱私風險,教育部表示,課程設計是以新聞案例或真實生活情境作爲引導,由教師帶學生理解與辨識,並非要求自我揭露。至於使用具有性暗示的素材,教育部說明,是利用學生日常接觸的網路資訊,協助澄清性與性別迷思,教師亦須選擇適當教材避免引發誤解。
教育部強調,教學指引各單元設計均兼顧「情慾探索」與「風險管理」二面向。針對教團批評內容「忽視風險覺察、拒絕技巧及延後發生性行爲」,教育部指出,國際實證研究顯示,全面性教育(CSE)並不會使青少年提早發生性行爲,反之,單純禁慾教育效果有限且具風險。手冊的4個單元皆涵蓋風險覺察、性協商及溝通的教學設計,並與學生共同討論取代教學者單向灌輸。
教育部表示,理解社會大衆對於全面性教育推動的意見,未來將持續廣納師生、家長與各界建議,並依據校園推動之實務經驗與在地需求滾動修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