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領域發力標準國際化

本報記者 韓  鑫

標準國際化是加強“軟聯通”的重要內容。“十四五”以來,交通運輸領域在標準國際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交通運輸部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有關情況。

“‘十四五’以來,交通運輸領域深度融入國際標準治理體系,在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爲標準國際化發展貢獻了交通力量。”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徐文強表示。

標準國際化工作持續推進。近年來,在鐵路軌道、集裝箱等方面,我國推動發佈18項國際標準,另有18項國際標準獲得立項,有效推動了中國技術融入國際標準體系。

標準外文版體系更加完善。爲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125項涉及多領域、涵蓋多語種的標準外文版發佈,應用於印尼雅萬高鐵、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

作爲國際貿易的重要節點和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點,港口的標準統一與協調直接影響全球物流鏈的效率和質量。今年1月18日,在我國積極推動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准在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下成立港口碼頭分委會,秘書處落戶中國。這不僅是自ISO成立以來,全球範圍內首個專注於港口碼頭標準化的技術機構,也成爲我國交通運輸領域標準國際化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

“標準化建設在推進港口綜合競爭力提升中發揮着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朝分析,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通過制定區塊鏈技術應用、電子單證應用、設備遠程操控等標準,港口運營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綠色低碳方面,持續推進港口岸電應用、碼頭二氧化碳排放覈算和綠色港口評價等標準制定工作,有效降低了港口對環境的影響。

“建立ISO港口碼頭技術機構,將促進全球港口碼頭在建設運營等各環節的高效協同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化組織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港口碼頭分委會主席李義明說,統一的港口標準將減少技術壁壘,便於不同國家和地區港口間的船舶、貨物和信息流動,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標準化的港口設施和作業流程,能夠有效降低船舶在不同港口間的適應成本,促進貿易便利化。

標準國際化合作範圍不斷擴大。目前,我國已與71個國家和區域組織、國際機構簽署了125份合作文件,各類雙多邊合作機制有效運行。

參與標準國際化治理能力持續增強。去年,我國在智能航運、機械儲能、文化遺產保護、創意數字設計等方面新增了一批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主席和相關秘書處。截至目前,累計推動超過1.4萬名中國專家註冊參與標準國際化工作,通過持續培養“懂技術、通標準、精規則”的標準國際化複合型人才,爲標準國際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近年來,加快推動標準制度型開放取得了積極進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孫維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