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召開產業座談因應關稅 業者提5大訴求穩定外貿命脈

這次美方宣佈對中國等國實施更高關稅政策,雖然生效時程延後90天,但政策方向未明,引發我國運輸及出口業的高度關注。航政司表示,臺灣高度仰賴海空運作爲對外貿易主力通道,交通部在4月18日先由民航局及航港局舉行初步會議,針對運輸穩定性進行風險評估,並於22日擴大召開座談會邀集航運、空運、倉儲承攬業者與財政部、經濟部代表共同商議,全面蒐集產業意見。

航政司指出,據交通部掌握,目前我國船班與空運訂位率仍維持在9成上下,整體波動約在正負3%至5%間,尚未出現明顯急單塞貨現象。然而,隨着美方政策進入倒數期,預期恐將於6月中至7月初出現短期出口高峰,屆時船班與艙位調度將面臨考驗。

航政司說明,目前美國對等關稅直接衝擊的是生產端和消費端,而運輸則是在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扮演着支撐的角色,彼此仍有牽動的影響,雖然這次對等關稅對臺灣可能會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但交通部會積極掌握生產端、消費端的影響,進而彈性調度機隊、船隊去因應,減輕對運輸可能的衝擊。

面對未來可能涌現的運輸壓力,交通部允諾業者訴求,將加速審覈貨運航線變更、開放更多空櫃儲放空間、提高轉運獎勵誘因,透過港務公司、機場公司協助業者靈活因應。針對近年受關注的「洗產地」爭議,交通部也表示將配合經濟部與財政部強化業者教育訓練,避免誤觸美方敏感原產地規範。

交通部指出,經濟部自2019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已對部分高風險貨品實施輸出許可機制,包括自行車、工具機、太陽能面板等,皆需事先覈准進口並通過原產地認定,意在防堵轉口規避關稅行爲;因應美中貿易紛爭再起,未來也將密集舉辦原產地查驗與合規宣導會,避免善意業者因誤解法規而受罰。

至於業界是否要求補助或援助資金,航政司說,業者並未提出需要4,100億元預算的「直接支持」,反而更關注政府是否能協助穩定整體市場供需。雖然4,100億產業援助資源並未直接分配至運輸產業,但穩定上游製造與下游消費需求,本身就能支撐運輸系統運行,是「間接但實質」的正面影響,只要貨源生意穩定,運輸業者也自然能做出很好的調整和因應。

航政司表示,未來將密切掌握國際變局,持續搜整產業第一線資訊,適時啓動跨部會應變機制。交通部也設立業者意見回饋平臺,開放工協會即時反映需求,強化公私部門協力因應,共同維持臺灣海空運輸體系穩定,守住外貿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