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豐:“零成本”小車爲就業困難人員開啓創收路
傍晚時分,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各大夜市已煙火升騰。49歲的王瓊在嶄新的小餐車前忙得不可開交,醬香四溢的烤腸、麪筋吸引食客排起小隊。“日均營收穩超300元,政府送來的這臺餐車,真是及時雨!”她時而擦拭車身,笑容裡透着幹勁。就在幾個月前,失業的王瓊還在爲生計發愁。
王瓊口中的“及時雨”,是信豐縣創新推出的就業困難人員“先用後補”創業扶持政策。像她一樣的“4050”人員、脫貧戶、殘疾人員等羣體,只需帶着身份證和失業證明,即可在人社部門申請租借一套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創業設備——電動三輪車、個性化小餐車等。穩定經營6個月並通過審覈,設備就歸個人所有,政府還補齊5000元差額。這相當於爲困難羣體打通了“低成本”創業第一步。
6月18日,信豐縣就創中心熱鬧非凡。35名就業困難人員有序領取了量身定製的創業“鑰匙”。總價值10.9萬元的設備精準匹配需求:想做餐飲的,領到了設計貼心的小餐車;還缺運貨工具的,開走了靈活便捷的電動三輪車。“設備解決了大問題!”福鼎肉片攤主彭發秀指着自己的小三輪說,以前補貨要跑兩三趟,現在用三輪車一次就能送齊,生意好了,她還收了徒弟,“我這個肉片好賣,想帶着更多人幹起來”。章魚小丸子攤主李秀英補充道:“以前在舊三輪上湊合,現在有了像樣的餐車,操作方便,顧客看着也乾淨放心。”
授人以“車”,更授人以“漁”。王瓊坦言,剛出攤時小吃口味普通,生意慘淡。關鍵時刻,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組織的創業指導課堂又送來了“及時雨”。從調料配比到攤位擺設,專業指導讓她的烤腸攤漸入佳境,如今月入穩定在6000元左右,還帶動了一名親戚就業。信豐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肖榮介紹,設備交接只是起點。該中心同步配套了創業培訓、專家駐點指導、市場信息推送等“一條龍”服務,爲創業者“扶上馬、送一程”。前期,工作人員更是利用晚間摸排了全縣381個夜市攤位,確保政策“找得到人”。
一輛輛由當地政府精準匹配的小餐車、三輪車,正成爲信豐街頭巷尾新的就業載體。它們不僅有效降低了35名就業困難人員的創業門檻,更帶動了收入的提升和就業的延伸。王瓊、李秀英等人的成功起步,印證了“先用後補+全鏈服務”模式激發創業活力的有效性。“我們正在着手打造創業一條街。”肖榮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優化政策配套服務,並擴大覆蓋範圍,讓更多有創業意願的就業困難人員能夠藉助這一模式,邁出堅實的第一步。(肖秀節、劉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