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畫裡“坪溪”入捲來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今年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的坪溪村位於江西省上高縣田心鎮的西大門,320國道穿經而過,現今有農戶486戶,人口1495人,如今這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秀麗畫卷,正是坪溪村民共同努力深耕文明創建結出的累累碩果。
“畫裡坪溪”從“願景”變“實景”
走進如今的坪溪村,當初的“願景”已化作觸手可及的“實景”——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串聯起家家戶戶的小院;白牆黛瓦的農房錯落有致,牆頭上爬滿牽牛花;村口的“口袋公園”裡,老人搖着蒲扇話家常,孩子們追着蝴蝶蜻蜓跑,每一步都是風景,每一幀都像畫卷……
爲了讓“畫裡坪溪”從圖紙的構想順利落地,鎮村兩級堅持規劃先行、整體推進的原則,科學編制村莊整體規劃,做到不填塘、不砍樹、不大拆大建,儘量保留鄉村原生態,突出山水田園風光,下足了一番“繡花”功夫。
先是啃下“硬骨頭”,拆除危舊房、空心房38棟、5600餘平方米,房屋立面改造2.3萬餘平方米;新修村莊道路1600餘米,鋪設排污管道500餘米,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栽植綠化苗木3000餘平方米,新建垃圾分類屋、垃圾兌換銀行,進一步提升村民環境意識,將建村以來就有的水塘——坪塘進行改造,打造成一座集休閒、旅遊爲一體的人文景觀。
再是用好“巧心思”,根據村莊原始風貌好、植被覆蓋面積大等特點,大力實施路、渠、坑、樹、植被、作物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成村民休閒廣場和溼地公園,營造遊園思鄉的氛圍。秉持生態、綠色原則,在村莊四周、房前屋後、聯村道路、大小街巷遍地植綠、見縫插綠,形成“村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美麗圖景。
“韻”續文脈,“耕讀人家”從“傳承”創“新境”
坪溪又名坪塘尾,此地山清水秀,良田百頃,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至今歷時已六百餘年,文化底蘊深厚。
爲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繼承並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美麗示範村莊創建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坪溪村投資200萬元,結合美麗示範村莊創建和傳統民居保護,啓動坪溪村史館、“三八”影社展覽館、農耕文化館的“三館”建設,確保把坪溪村打造爲既能保護好歷史記憶,又能望見山水,留住鄉愁的秀美鄉村。
坪溪村史館以600年老祠堂爲基礎進行修繕,充分記錄鄉村發展歷程、歷史變遷和姓氏流傳脈絡,讓羣衆記住村史、記住族史;“三八”影社展覽館展示創社以來大事記、社員作品、社員相機,以圖片、實物的形式再現各年代農村生產生活美麗圖景;農耕文化館展現農村的生產生活用具,組織舞龍舞獅、打麻餈等民間技藝傳承者,通過實物展覽和技能展示,充分展現本地民間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涵。
村史祠堂裡的姓氏脈絡是家族的根,影社鏡頭裡的發展變遷是時代的痕,農耕展館裡的古舊物件是生活的味,成爲每一個坪溪人心中的文化座標,讓這片鄉土的故事既能紮根歷史的土壤,又能朝着未來的方向,生長出活力的新枝芽。
“興”啓新篇,“坪溪樣本”從“破題”到“答卷”
面對產業結構單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失衡等難題,坪溪村運用“黨建+三資轉化增值”工作法,由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180畝發展“水陸空”立體產業。“水”就是利用20畝低窪田種植白蓮,每年可爲村集體增收2萬元;“陸”就是利用160畝耕地種植菸葉和蔬菜,每年可爲村集體增收3萬元;“空”就是在閒置屋頂安裝光伏發電,對全村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產業幫扶,每戶每年可增收1000餘元。
此外,依託秀美鄉村和紅色名村建設,着力串聯開發以“田心村紅色文化街區-紅色田心村史館-紅色田心革命歷史紀念館-農耕文化展示館-‘三八影社’展覽館”爲主線的紅色旅遊路線,做大做靚秀美鄉村這張特色旅遊名片,逐步打響“畫裡坪溪、耕讀人家”特色旅遊名片,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吸引更多的田心籍在外人才回鄉投資創業,助推田心旅遊產業的發展。
從“破題”時的敢闖敢試,到“答卷”時的碩果滿枝,如今的坪溪,以本土特色爲筆,以融合發展爲墨,在贛西鄉村的沃土上畫出了一條秀美鄉村的振興之路。(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