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餘:“蟲經濟”撬動生態農業新鏈條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近日,在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池江鎮板棚村,一座改造後的廢棄豬欄內,一羣黑水虻幼蟲在槽中爭相啃食着豆腐渣和爛菜葉。村幹部張啓財蹲在養殖槽旁介紹道:“這些小傢伙可是變廢爲寶的關鍵!”原來,黑水虻幼蟲經過7天的“暴食期”,能夠高效地將廚餘垃圾轉化爲高蛋白飼料。

這位32歲的退伍軍人2022年返鄉後,在養殖家魚時偶然發現,投餵了黑水虻幼蟲的魚羣不僅生長速度加快,肉質也更加緊實鮮美。進一步瞭解得知,黑水虻幼蟲蛋白質含量高達40%,還富含抗菌肽、氨基酸等營養物質,是餵養雞、鴨、魚等經濟動物的優質飼料。今年4月,在鎮村兩級和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張啓財將廢棄豬欄改造成首個黑水虻養殖基地,創新推出“蟲-蛙-稻”生態循環種養模式。

在板棚村“稻蛙共生”基地,隨着一把鮮蟲撒入食臺,一隻只虎紋蛙競相躍起捕食。“這種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張啓財細數優勢:幼蟲喂蛙降低了養殖成本,減少了蛙類病害,加快了蛙的生長速度;蟲糞還田提升稻米品質,蛙幫稻田除蟲,形成了“蟲喂蛙、蛙護稻”的良性循環。

“去年買魚粉和飼料花了7萬塊,今年自己養的黑水虻幼蟲當主飼料,成本一下就降到3萬元以內!”張啓財樂呵呵地說。去年,他賣出生態鮮魚、稻蛙、稻鰍、水稻等共1.8萬斤,綜合產值達8萬元。隨着規模擴大,預計今年僅稻蛙產量就達1萬斤,總產值可突破30萬元。

目前,板棚村正加快推進黑水虻產業化發展:規劃建設1200平方米現代化養殖大棚,與贛州市新型蛋白研究院建立技術合作,對接縣域食堂、企業建立穩定的廚餘垃圾供應鏈。同時,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正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推動“板棚生態產品”進入商超、餐廳等消費市場。

“要讓更多鄉親搭上‘蟲經濟’快車!”張啓財表示,待模式成熟後,將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聯農帶農機制,藉助黑水虻撬動生態農業新鏈條,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葉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