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敦北大排遭疑反減城市韌性 北市曝自主防災成果

北市工務局表示,打造韌性城市,民衆自主防災已完成19處自主防災推動工作。北市民政局的防水閘門補助,去年申請件數更創新高,達到1033件,受惠戶數共計1萬3941戶。圖/北市工務局提供

臺北市長蔣萬安面對極端天氣,市府自籌30億沿敦化北路至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預計貯留3.2萬立方米、相當16座遊池水量,遭學者質疑反減臺北城市韌性。北市工務局表示,打造韌性城市,民衆自主防災已完成19處自主防災推動工作。

至於北市民政局的防水閘門補助,去年申請件數更創新高,達到1033件,受惠戶數共計1萬3941戶。

北市府規畫設計的「敦化北路地下貯留管興建工程」,源起於敦化北路沿線部分區域在豪大雨時容易出現積水狀況,但鄰近地區目前並無適合用以興建滯洪池的空間,因此參考先進國家案例,將滯洪空間的概念由「面」轉換爲「線」,採用潛盾工法於地下進行隧道挖掘來開闢滯洪空間,同時具備可大幅減少施工期間的交通影響,地下貯留管施設完成後不影響上方地面空間原有使用機能的優點。

對於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質疑,蔣萬安喊出韌性臺北,但蓋敦北地下大排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臺北市民的韌性?廖在臉書質疑,面對淹水的韌性以及「承洪韌性」,關乎「市民」的風險意識及淹水的應變能力,以達到「防止/減少災損」效果;但不是「防洪排水」設施。因此政府單方面做工程幫人民擋下所有水的措施,固然可以減少淹水頻率,但完全無法保證「淹水時」不會產生災損。

北市水利處表示,北市府是軟硬兼施、多管齊下,除推動多項硬體工程,也積極推動民衆自主防災,108年起至113年已完成19處自主防災推動工作,另民政局的防水閘門補助 113年申請件數創新高,達到1033件,受惠戶數共計1萬3941戶。

水利處表示,極端氣候下,採取工程手段仍有其必要性,但防洪工程仍有保護上限,都市無法完全免除淹水的現實,而災情發生時政府單位支援能量有限,水利處也特別重視民衆水災自主防災能力的提升,當災害發生時既能自救也能互救。水利處自108年起,每年成立3處防災社區,把專業知識及防救災資訊深植民心。

水利處說,至113年已完成19處自主防災推動工作。透過勘查社區環境現況,研擬社區防救災對策,成立防汛應變組織,並建立應變機制及任務分工。最後再模擬短延時強降雨情境進行防汛演練,包含防水閘門架設、小型移動式抽水機操作及沙包堆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