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新區永興合作社理事長魏巧:沃野織就興農夢

盛春時節,麥田如茵,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經營的稻麥輪作種植基地農田連片、生機盎然。多年來,魏巧帶領團隊大力探索數字化種植,打造智慧化農場,用智慧和汗水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的美麗畫卷。

魏巧的父親是一名種糧戶,長期受制於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生產方式。2017年,魏巧辭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江蘇鎮江市京口區姚橋鎮,成立了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決心挑戰農業生產難題。“我學的是土壤學專業,有充分的知識基礎和科研積累,應該積極推廣相關研究成果,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魏巧說。

帶着責任和熱情,魏巧一頭扎進希望的田野。然而,滿懷壯志的她很快遭遇了挫折。“稻麥種植窗口期短,我的播種技術不熟練,經常誤了農時;農忙時節,日夜搶收,身體總是吃不消;到年底一算賬,因爲種田成本過高,賺不了多少錢。”魏巧說。

但魏巧並沒有灰心,她開始反思,作爲一名“新農人”,如何將科技轉化爲生產力,以及如何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土地產出率。

她帶領團隊與高校研究所、企業合作,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爲農場量身定製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將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實現精準用料用肥和農業生產作業的統籌管控。魏巧說:“如今,農技人員能隨時查看農作物生長狀況、檢測土壤肥力等,還能一鍵進行生產調度,一個人能管500多畝田地。”

魏巧介紹,依託智慧農業技術網,合作社的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數字化。相較於使用傳統生產方式,畝產提升近9%、畝均效益增加近28%、水資源利用率提高近30%、肥料利用率提高近15%。合作社下的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實現年產水稻1萬多噸、小麥8000多噸,帶動1萬多戶農戶實現增收,助力農民實現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

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鄉村振興隊伍是魏巧的一個心願。“我希望給青年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加深他們對農業農村新業態的認知,讓他們知農愛農。”魏巧說。

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一樣在農田紮根、發芽、開花、結果。張弋堃是留學歸來的碩士研究生,來到合作社工作已經快兩年了,在魏巧的言傳身教下,她已經成長爲種田的行家裡手。“一開始是抱着試試看的態度來體驗農業生產的。看到魏巧通過努力讓種地不再辛苦,農業變成了有奔頭的產業,我感覺很振奮。”張弋堃說。

“未來,我將努力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應用在農業生產上,吸引更多有意願有能力的年輕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大顯身手、實現夢想。”魏巧說。(經濟日報記者 薛海燕 蔣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