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橋接“長短結合”
揚子晚報訊(記者于丹丹通訊員何雨田孫浩亮)記者昨日從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獲悉,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團隊近期成功完成介入式人工心臟橋接植入式人工心臟手術,“長短結合”,實現了從短期支持到長期治療的過渡,讓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薛先生(化名)重獲“心”生。薛先生已於2月8日康復出院。據瞭解,這是江蘇省首次成功實施該類手術。這一突破性技術標誌着江蘇在終末期心衰治療領域的重大進展,爲全國的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模式。
家住高淳的薛先生現年43歲,2021年,正在工地上幹活的他突發胸悶暈倒在地,送醫後被診斷爲擴張型心肌病。多年來,儘管接受了正規的藥物治療,薛先生的病情仍逐漸加重。近5年來,薛先生反覆住院,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直到去年12月,薛先生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求診。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孫浩亮副主任醫師回憶,入院時,患者心力衰竭症狀嚴重,無法平臥,需依賴靜脈利尿劑及升壓藥物維持生命。考慮到薛先生心臟功能及身體其他各項機能極差,可能無法承受大手術的創傷,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團隊經過仔細討論和評估,決定先經皮放置介入式左心室輔助裝置,以幫助患者進行短期機械循環輔助治療,待病情平穩後再植入長期機械循環輔助系統——左心室輔助裝置,也就是俗稱的介入式人工心臟。
介入式人工心臟處於臨牀研究階段,通過微創介入方式植入,它體積小,手術時間短,能夠爲患者提供臨時的心臟支持,幫其度過危險期,爲心臟和其他臟器得到充分休息,爲可持續的人工心臟植入手術贏得寶貴時間。
1月7日,邵永豐教授團隊爲患者成功實施介入式人工心臟植入手術。術後,患者接受了6天的短期機械循環輔助治療,症狀有顯著改善,各項指標均較術前明顯好轉。邵永豐教授團隊於1月13日成功爲患者植入長期的人工心臟。此次植入的人工心臟爲第三代非接觸式磁懸浮離心泵,由中國自主研發,尤其適用於小心腔、低體重、微創植入的終末期心衰患者。孫浩亮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團隊醫生在術中同時也將此前放置的介入式人工心臟一併拆除了。
據邵永豐教授介紹,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植入是終末期心衰的有效治療手段。心臟移植受限於供體短缺等問題,難以滿足臨牀需求,人工心臟植入技術的發展爲衆多心衰患者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