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農專欄-AI泡沫?黃金時代必要序曲
要精準辨析這兩種泡沫的本質差異,經濟學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的理論提供了最爲強大的分析框架。在其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中,佩雷斯系統性地闡述了重大技術革命(如蒸汽機、鐵路、電力、互聯網)均會經歷相似的週期。
這個週期大致分爲「爆發期」(新技術誕生)、「狂熱期」(金融資本涌入並形成泡沫)、「轉折點」(泡沫破裂與金融危機),以及最終的「協同期」(基礎設施成熟並引領黃金時代)。
佩雷斯的關鍵洞見在於,「狂熱期」的泡沫並非全然是壞事。對於「生產性」的技術革命而言,泡沫是其將資本強行注入新基礎設施的必要機制。
回顧歷史,19世紀的鐵路熱潮中,大量資本涌入鐵路公司股票,其估值遠超當時的實際盈利能力。泡沫破裂後,無數投機者破產,但那些在狂熱期修建的鐵路網絡,包括那些「鐵軌」與「車站」,卻作爲永久性資產留存下來,成爲了國家工業化與商業流通的動脈,支撐了後續數十年的經濟增長。
1990年代末的網路泡沫更是如此。儘管Pets.com這類缺乏盈利模式的公司灰飛煙滅,但當時投機資本所鋪設的數百萬英里光纖電纜、建立的數據中心,卻構成了日後Google、Amazon與數位經濟崛起的底層基礎。
與之相對,「鬱金香狂熱」則是一場「純粹泡沫」。狂熱過後,除了財富的毀滅性轉移,它沒有爲荷蘭留下任何具備長遠生產力的基礎設施。
理解了這個框架,就能更清晰地定位當下的AI浪潮,我們顯然正處於佩雷斯模型的「狂熱期」。然而,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是一場如同鐵路與網路般的「良性泡沫」,而非鬱金香式的投機騙局。
首先,AI是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如同電力或網際網路,它不僅是一個單一行業,其影響力將滲透至經濟的幾乎所有層面,具備重塑生產力的巨大潛能。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資本的物理與數位轉化。當前的AI投資正大量轉化爲實體與數位基礎設施,這些資產在泡沫破裂後並不會消失。NVIDIA的GPU就是AI時代的「鐵軌」與「枕木」;AWS、Azure與GCP的大規模算力中心,就是AI時代的「車站」與「調度中心」;而ChatGPT這樣的基礎模型,則構成了AI時代的「電力網絡」。這些投資正在構建未來數十年經濟運作的新平臺。
最後,AI已經展現出明確的價值創造路徑。與許多公司不同,AI技術已在藥物研發、材料科學、軟體開發自動化等領域顯著提高了效率,其高估值背後有着堅實的基本面預期作爲支撐。
當下的核心命題,或許不該是爭論「有沒有泡沫」,而是去辨識在必然到來的「轉折點」(泡沫破裂)之後,什麼是真正留存下來的「鐵路」?歷史一再證明,在狂熱期建立基礎設施的公司(如思科),與在泡沫破裂後,利用這些廉價基礎設施建立應用帝國的公司(如Google),是截然不同的投資標的。泡沫會破裂,但革命會繼續。在當前的狂熱中,保持對佩雷斯週期的清醒認知,將是區分投機者與長期投資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