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農專欄-聯準會從「數據依賴」轉向「前瞻管理」

聯準會以「數據依賴」爲核心的溝通策略,在後疫情時代的通膨抑制期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任何政策框架皆有其適用邊界。該框架高度依賴於「通膨是首要矛盾」的核心前提,並假設經濟數據能線性反映政策的滯後效應。當前,此前提已開始動搖。

隨着通膨壓力趨緩,勞動市場的穩健性成爲影響經濟週期的新核心變量。更關鍵的是,勞動市場的惡化常呈現非線性特徵--在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失業率可能加速攀升。在此情境下,依賴後驗的失業數據進行決策,將導致政策反應嚴重滯後,大幅增加經濟「硬着陸」的風險。

2025年度Jackson Hole的主題「勞動市場轉型:人口結構、生產力和宏觀經濟政策」應被視爲Fed正在爲其政策框架的演進,進行深度的理論鋪墊。會議主題揭示了政策制定者的關注點已投向更結構性與前瞻性的議題,核心在於評估人口結構與生產力變革將如何重塑「非加速通膨失業率」(NAIRU)。

一個結構性更低的NAIRU,意味着當前的勞動市場可能比表面數據所展現的更爲脆弱。此理論框架的構建,實質上是爲未來將「最大化就業」這一目標的權重,重新置於「價格穩定」之上,提供了學術支撐。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未來的政策決策,將更傾向於對勞動市場的下行風險進行預防性管理。

脫離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去分析聯準會是天真的;我們預期,下一任總統川普的提名,將傾向於選擇一位在解讀「雙重使命」時,更偏向風險管理、而非堅守通膨目標制教條的主席。這一點在2026年11月的期中選舉前將變得尤爲重要。爲了營造有利的政治環境,白宮有極強動機去避免任何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的經濟顛簸。因此,新任主席很可能順應此政治週期,在通膨已受控的背景下,採取更爲激進的寬鬆政策,將潛在的經濟衰退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市場共識與潛在的現實路徑出現巨大偏離時,具備非對稱收益交易機會便應運而生。

*固定收益:一旦市場開始爲「先發制人式」寬鬆週期定價,整個收益率曲線的長端將迎來劇烈的重定價。對於長期國債的配置,可能不再是爲了防禦,而是爲了捕捉一次顯著的資本利得機會。

*權益資產:預防式降息對風險性資產極爲有利,等同於延長了經濟週期壽命。科技成長股將直接受益,一個避免了深度衰退的宏觀環境也將支撐週期性板塊的估值。

*外匯與新興市場:一個結構性轉鴿的聯準會,是美元指數長期走弱的最強催化劑。這將爲過去備受壓制的新興市場資產打開估值修復的窗口,併爲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提供價格支撐。

市場目前對聯準會政策的定價,仍停留在舊的典範之中。率先意識到並佈局這一潛在的、由勞動市場驅動的政策轉向的投資者,將在未來的資產重定價過程中,佔據最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