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反內卷與市場化改革

►►►核心觀點

新一輪的“反內卷”行動正在緊鑼密鼓準備中,市場將這一輪政策看作是“供給側改革2.0”。這不僅因爲內卷的原因之一仍是產能過剩,更是因爲政府出面是反內卷能夠推動的重要原因。

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產能過剩。在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首次超過製造業之後,中國經濟逐漸邁向消費型社會,居民消費需求從商品逐漸轉向服務。但從投資-消費的結構來看,近十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依然較快,造成供給相對過剩,而需求明顯不足;商品相對過剩,而服務相對不足。

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退出。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就是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競爭力越強,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就可以通過降價戰勝對手。這也是過去這些企業大力投資擴產增量的根本原因,在自負盈虧主導的經濟體裡這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爲。那麼競爭加劇之後,必然會有大企業吞併小企業,虧損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這種競爭過程必然會通過降價、兼併等市場化手段來實現。

如何讓落後企業有序退出市場,是我們“反內卷”的重要工作。這次“反內卷”不僅是又一次的淘汰落後產能,而是一次退出環節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是針對退出這一個環節的市場化改革,也是對“進入-競爭-退出”的所有投融資環節的改革,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讓價格成爲企業資源配置的依據。

正文

新一輪的“反內卷”行動正在緊鑼密鼓準備中,市場將這一輪政策看作是“供給側改革2.0”。這不僅因爲內卷的原因之一仍是產能過剩,更是因爲政府出面是反內卷能夠推動的重要原因。無論是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是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都與十年前的供給側改革有相似之處,當然也有不同,這一輪產能過剩的產業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

不同的時代,相似的結果。2009年出臺的“四萬億”救市政策讓地方政府加大了重資產行業的投資,由於缺乏良好的市場機制調控,造成了普遍的鋼鐵、煤炭、有色冶煉等原材料冶煉和加工行業的產能過剩,這是上一次供給側改革出臺的背景。但市場自主調控機制還在完善中,十年之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出現,伴隨着房地產和債務週期深度調整,以及國內需求向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投資和消費存在失衡現象,這是這一次反內卷的背景。

部分產業出現了新的產能過剩,或歸因於部分市場機制的失靈,所以這輪政策是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中國一直在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之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就是在推動改革。而市場化改革成功的標誌之一,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果這樣,市場就可以減少產能過剩和內卷現象的出現。

1

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而且明確指出“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以光伏產業爲例,早在2013年7月15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我國光伏產業存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無序競爭”。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時全球多晶硅產量達到30.7萬噸,硅片產量50GW,電池片產量55.9GW,組件產量50GW,中國分別佔據總額的43%、76%、59%和70%。但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大力發展光伏,新疆2012年3月份印發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出“將新疆建成我國21世紀的‘光伏產業基地’”;內蒙古2014年8月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集中建設自治區明確的重點光伏產業園區”;四川省2014年2月印發的《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將光伏產業列爲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4年新疆昌吉州多晶硅產能達到47萬噸,再加上烏魯木齊和石河子,預計也在70-80萬噸之間;到2024年內蒙古多晶硅產能達到87.8萬噸以上,比2014年規劃的2024年目標多了七倍;四川省政府官網顯示多晶硅產能達到全國的20%,由此計算大概也在40萬噸左右。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多晶硅產量182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93%。據四川日報的報道,“爭先恐後的擴張,帶來行業產能的嚴重過剩。2024年,全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價格跌幅分別達39%、50%、40%和29%”。

除了新疆、內蒙古和四川外,還有其他省份也均積極吸引光伏企業投資辦廠,這些地方政府在支持政策上也基本相似,在土地補貼、基金入股、稅收返還等方面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甚至很多光伏組件企業由地方國資企業入股,從民營企業轉變爲地方國有企業,受地方政府直接控制。

2013年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還提出“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優化佈局以及開發利用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對不同光伏企業實行區別對待,重點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骨幹優勢企業發展,淘汰劣質企業”。最後,部分骨幹企業產能過剩問題嚴峻,市場機制趨於失靈。

因此爲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次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要“統一政府行爲尺度”,就是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做進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2

退出的市場化改革

社會有“反內卷”呼聲,因爲大面積的內卷讓企業賺不到錢,職工薪酬也受到影響,勞動時間拉長。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依賴市場經濟規律。

首先,需要確定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產能過剩。在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首次超過製造業之後,中國經濟逐漸邁入消費型社會,居民消費需求從商品逐漸轉向服務。但從投資-消費的結構來看,近十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依然較快,造成供給相對過剩,而需求明顯不足;商品相對過剩,而服務相對不足。

其次,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退出。規模效應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之一,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競爭力越強,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就可以通過成本優勢戰勝對手,在自負盈虧主導的經濟體裡這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爲。那麼競爭加劇之後,必然會有大企業吞併小企業,虧損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這種競爭過程必然會通過降價、兼併等市場化手段來實現。

比如光伏企業A的多晶硅生產成本是2.7萬元/噸,B是3.9萬元/噸,C是3.5萬元/噸,三家產能基本佔到80%,剩餘企業的成本高於前三家,全行業平均生產成本大約是3.5萬元/噸。由於光伏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市場從賣方市場轉爲買方市場,假設市場需求決定的多晶硅價格正好是3.5萬元/噸,如果這些需求由企業A和C就能滿足,那麼B和其他企業將面臨選擇。

無論B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都可以選擇退出市場或者追加投資降低成本,但追加投資會面臨未來更大的供過於求風險,虧損會加大。理性的企業主可能會在此時選擇退出,因爲金融機構已不願意對其提供信貸支持。但實際情況是2025年仍有幾十萬噸的多晶硅新項目在投資建設。

如果市場需求繼續萎縮,3.5萬元/噸的價格已經讓A和C企業的庫存高企,此時A企業是否可以降價?因爲此時已經跌破全行業平均生產成本。假設市場需求方給出的報價是3萬元,A企業正好可以滿足並且還有盈利,但C企業已經嚴重虧損,A企業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壟斷市場嗎?如果A企業在降價的過程中,C企業仍在虧損生產,最終導致市場價格降至2.5萬元,全行業均在虧損。這是A在內卷還是C在內卷呢?A企業憑藉着其產能雄厚或技術領先帶來的低成本優勢,通過降價搶佔市場這是市場行爲。如果不允許降價搶佔市場,未來還會有哪些企業願意投資建設?而C企業由於機制原因不能退出市場,只能繼續生產,這纔是市場機制的缺失。因爲C不生產,供給的減少會讓市場價格回升至3萬元,A企業有盈利。如果A企業和C企業聯合挺價,把價格定在3.5萬元/噸,而市場需求量只有3萬元對應的規模,那麼A和C均減產並且虧損可能擴大,關鍵是C更難以退出市場。

如果市場機制是高效的,價格是靈敏的,企業對價格的反應也會是理性的。在市場價格從高位下降至3.9萬元/噸,再到3.5萬元/噸,乃至3萬元/噸的過程中,高成本的企業會逐漸退出市場,由於產能的動態退出,最終的市場價格會穩定在中間某個位置,而不會讓所有企業都虧損。這就是工信部在7月18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裡提到的“以市場化思維、法治化理念加強行業治理、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的主要邏輯。降價是市場行爲,退出也是市場行爲,通過退出可以減緩降價,不讓退出反而會造成內卷嚴重,問題出現在退出上,而不是降價上。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光伏行業,在衆多產能過剩的行業都較普遍。

最後,如何讓B、C和其他企業有序地退出市場,纔是我們“反內卷”的核心。這次“反內卷”不是又一次的淘汰落後產能,而是一次退出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是針對退出這一個環節的市場化改革,也是對“進入-競爭-退出”的所有投融資環節的改革,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讓價格成爲企業資源配置的依據。

風險提示

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不及預期;“反內卷”政策落地低於預期;落後產能出清進度低於預期;數據提取不及時;模型假設較現實條件更嚴格;模型本身與真實世界存在偏差的風險。

證券研究報告:

反內卷與市場化改革

對外發布時間:

2025年7月24日

報告發布機構:

長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作者:

蔣飛

執業證書編號:S1070521080001

郵箱:jiangfei@cgws.com

劉暢(聯繫人)

執業證書編號:S1070123120014

郵箱:liuchang2@cgws.com

滑動查閱往期報告

數據、會議點評

週報、月報、季度報

【長城宏觀】八月大類資產配置月

專題報告

論降息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已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新媒體形式製作的以上推送信息僅面向長城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及風險承受能力爲穩健型、積極型、激進型的普通投資者。若您並非上述類型的投資者,請取消閱讀,請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於訪問權限的設置,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與配合。

免責聲明

長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證券)具備中國證監會批准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長城證券已發佈的研究報告,完整內容請以長城證券已發佈的研究報告爲準。

研究報告由長城證券向專業投資者客戶及風險承受能力爲穩健型、積極型、激進型的普通投資者客戶(以下統稱客戶)提供,除非另有說明,所有研究報告的版權屬於長城證券。未經長城證券事先書面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佈,亦不得作爲訴訟、仲裁、傳媒及任何單位或個人引用的證明或依據,不得用於未經允許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發,需註明出處爲長城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研究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研究報告是基於本公司認爲可靠的已公開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研究報告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及推測只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並非作爲或被視爲出售或購買證券或其他投資標的的邀請或向他人作出邀請。在任何情況下,研究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研究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長城證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投資或持有研究報告涉及的證券或進行證券交易,或向研究報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服務或業務支持。長城證券可能與研究報告涉及的公司之間存在業務關係,並無需事先或在獲得業務關係後通知客戶。

長城證券版權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