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誤判率!高醫首創AI教室 精準診斷ADHD過動症

高醫小兒神經科主任林龍昌展示特製椅子,並秀出椅腳上的特殊裝置,4個角落都有裝設荷重元件,只要坐在上面動一動,連接的儀器就會產生圖形。(紀爰攝)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精神行爲疾病,國內長久以來診斷方式僅靠臨牀觀察,但臨牀用的測量表會受到家長、老師的主觀判斷,影響診斷結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兒科團隊首創「AI情境教室」,將課桌椅角加裝荷重元件,測量兒童是否「坐不住」,再用攝影機偵測眼球移動,客觀判斷是否確診進而治療。

左圖爲過動症孩子的檢測結果,與右圖非過動症孩子相比,可見過動症孩子動來動去的頻率較頻繁。(紀爰攝)

「過動症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就會喜歡扭來扭去」高醫小兒神經科主任林龍昌展示特製椅子,並秀出椅腳上的特殊裝置,4個角落都有裝設荷重元件,只要坐在上面動一動,連接的儀器就會產生圖形,「從圖形就能看出,過動症孩子動來動去的頻率較頻繁」,進而診斷出有過動症狀。

高醫兒科團隊首創人工智慧情境教室,能客觀地診斷過動症,其中的椅子更設有荷重元件,能用來偵測病人活動情形。左起爲資訊室主任蔡仲城、兒科部部長徐仲豪、副院長盧鴻興、副院長戴嘉言、兒科部主任林龍昌、兒科部教授楊瑞成。(紀爰攝)

「AI情境教室」不僅是透過特製椅來偵測,還利用攝影機來觀察小朋友眼球移動,透過微小數據,讓團隊評估其診療方向、服藥後的療效。(紀爰攝)

不過,有些過動症小朋友是偏向注意力不集中,譬如無法專注上課、閱讀,爲了更精準診斷是否患有過動症,高醫團隊首創「AI情境教室」不僅是透過特製椅來偵測,還利用攝影機來觀察小朋友眼球移動,透過微小數據,讓團隊評估其診療方向、服藥後的療效。

林龍昌表示,過動症通常會在小學時期出現,尤其是在很有結構的環境下,更容易凸顯,以高雄市來說,1個班級可能就有2至3個過動兒,有些症狀較輕微,因此容易被忽略,目前高醫主動向各大校園合作,將「AI情境教室」的概念移至校園內,若是小朋友診斷出過動症,也能協助教育端調整教學模式。

高醫共同與學界跨領域專家合作研發而成的「AI情境教室」,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多篇國際期刊,以及發明,更獲得2021年國家新創獎以及2023年國家新創精進獎。(紀爰攝)

如今這套評估方法,也已獲得發明專利,擴展至全臺各大醫院,甚至離島醫院也來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