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抽成只是開始,網約車市場生態重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陶力 實習生王野
規範網絡交易平臺佣金、抽成,正在走向實處。
近日,多家網約車平臺相繼宣佈降低最高抽成上限,其中滴滴出行和T3出行都將抽成上限降低至27%,曹操出行則直接降低至22.5%。享道出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新的動作。
“2024年,滴滴所有訂單平均抽成爲14%,目前抽成達到27%以上的訂單隻佔極少數。”滴滴方面稱,希望通過調整,進一步確保平臺內所有網約車司機都能受益。
在網約車市場激烈角逐的當下,抽成比例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此番多家平臺集體降低抽成,無疑在行業中激起了新的波瀾。這一變化能否重新平衡司機、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係,重塑行業生態,成爲備受矚目的焦點。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提升網約車司機收入的關鍵,並非僅依賴於調整抽成上限或降低抽成比例。他認爲,平臺企業更應着眼於通過差異化競爭和拓展新服務場景,從根本上優化司機的收益結構。
抽成向合理區間
經過多年競爭,網約車市場已逐漸步入飽和階段。7月3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的6月行業運行數據顯示,網約車日均訂單量環比僅增長1.6%。
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監測,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國共有389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4家。在訂單量前10名的平臺中,按訂單合規率(指駕駛員和車輛均獲得許可的訂單量佔比)從高到低的分別是如祺出行、喜行約車、旅程約車、享道出行、及時用車、陽光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滴滴出行、花小豬出行。值得注意的是,面向乘客、與網約車平臺公司共同提供服務的平臺完成2.78億單,環比下降0.4%。
與市場擴張乏力形成對照的是從業人員壓力增大。河南鄭州出租汽車監管平臺監測數據顯示,當地網約車單車日均營運時長約9.5小時,最長營運時長可達15小時,單車日均訂單量約14單,毛收入約210元,部分從業人員月淨收入不足4000元。
海口市交通運輸和港航管理局在6月24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該市網約車日均完成訂單量處於0—5單的約佔41.2%,6—10單的約佔19.5%,11單及以上的約佔39.3%。全職網約車駕駛員日均上線時間約13小時,扣除平臺抽成後的日均營運流水處於200元—290元區間內。
在這一背景下,頭部平臺近期集體降低抽成,可視爲對監管政策的積極響應。自2022年“陽光行動”實施以來,網約車平臺的平均抽成比例已從原先的18%—30%逐步下降,持續向更合理區間靠攏。今年以來,多地政府持續加強對平臺的監管約談,抽成透明度與合理性成爲關注焦點。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平臺集體調整抽成與政策推動密切相關,預計未來平臺經濟新業態均將面臨更嚴格的合規要求。
生態重構
杭州市發佈2025年第二季度網約車市場運行監測信息顯示,持證運營車輛達14.16萬輛,單季度新增10614輛;持證駕駛員41.72萬人,較一季度淨增16083人。
在車輛、駕駛員和總訂單量同步增長的背景下,單車日均收入卻不升反降。不透明的派單與大數據計算方法,使得司機收入界限模糊。面對激烈競爭,許多司機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
“入行請慎重。”上海網約車司機何師傅在結束三個月租賃合約時如此感慨。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出示了電子流水賬單:三個月無休,總收入59864元,扣除車輛租金、充電成本、違章罰款和停車費等剛性支出後,淨收益32314元,月均約10771元。但他坦言,扣除房租和生活成本後,並不輕鬆。
“高德每月需跑夠1.5萬流水才能保障派單質量,不得不主攻高德,滴滴作補充。”何師傅的運營策略折射出行業的生存法則,這種強目標導向迫使司機進入循環作業:日均工作15小時,時薪約30元。
“租賃公司的話術和實際落差太大。”他特別指出,“簽約時承諾高回報,實際賬目不透明、扣費無解釋。”這類信任危機在司機中已成爲普遍反饋。
除此之外,對於網約車行業來說,低在線時長等於負向收益,日營運7—8小時將面臨收益危機。“每天充電+租金固定支出230元,白班流水需超600元才能保本。現在單量明顯下滑,短時間上線相當於純爲平臺和租賃公司打工。”
當前網約車市場已進入飽和階段,存量競爭加劇。監管不斷強化,本質上是從上至下推動行業生態重構。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網約車行業極度依賴供需匹配,平臺通常通過動態定價和補貼靈活調配運力。但在抽成比例下降的背景下,很難通過漲價彌補收入缺口,平臺必須轉向長週期、系統化的生態優化以分攤成本。同時,政策也要求平臺更加重視司機權益和福利。目前動態抽成與獎勵機制仍在制約司機實際收入提升。降低抽成看似是爭奪運力的短期行爲,實則是打破行業內卷、實現健康發展的必經陣痛。
無論如何,平臺已經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