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缺經濟效益難執行 專家:關鍵在「成爲能賺錢的生意」
農業部今(12)日舉辦「減碳旗艦行動計劃社會溝通」,並邀請產業、學界與政府各部會參與,其中循環臺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指出,全球談減碳逾30年仍未見成效,問題點出在對於企業來說缺乏經濟效益。(賀培晏攝)
農業部今(12)日舉辦「減碳旗艦行動計劃社會溝通」,並邀請產業、學界與政府各部會參與,其中循環臺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指出,全球談減碳逾30年仍未見成效,問題點出在對於企業來說缺乏經濟效益,因此如何讓循環主義從「好點子變好生意」就是關鍵,而政府能做的應爲優先採購、減稅等,而非盲目補助。
據瞭解,本次旗艦減碳計劃係爲因應2050淨零轉型目標,而農業部也推出基於2005年開始實施的自主減量計劃,發展而出的「227億旗艦減碳計劃」,但無論投入多少經費,成效卻無太大突破。
黃育徵以實施許久的企業ESG爲例,由於企業投入ESG後,成效幾乎不可能轉換至財務報表上,因此與其說是一門生意,不如說更像是公關議題,企業只願意以小錢投入轉換成正面形象。
黃育徵觀察,企業生存都是靠「高碳排、資源不循環」,而動機便是能夠賺錢,因此與其政府不斷提倡減碳、資源永續,並給予補助,更應該想辦法讓減碳成爲能夠賺錢的生意,誘使企業積極投入,呼籲政府跨部會、跨國家溝通,扭轉利益私有化、風險公有化的現況。
而本次旗艦計劃除了減碳,增匯亦是主要策略,其中包含「多加利用國產材」,正昌製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樑國興提到,林業經營不同於其他產業,需有3至40年纔能有所收穫,期盼政府能夠將國有林示範區進行盤查與加強管理,並收購國產材,從國家開始帶動國產市場,透過產業循環讓森林健康起來,增加碳匯。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柯淳涵表示,推廣國產材政府的橫向溝通很重要,要跨部會推動,並且也要多加向企業宣傳,否則目前企業仍太關心財政上的收益,砍大樹種小樹,應更加長期關注林相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