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倒閉元兇是央行限貸令超嚴?專家解析:個案本身槓桿開太大才是問題
預售屋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伯東攝影
近期有臺中某建商爆發財務危機,許多人都把此歸咎於央行信用管制,但真的是如此嗎?依據政府調查的結果,該建商的財務危機,重點還是來自於本身財務槓桿過高,屬於個案情況。
你可能心裡會想:「這幾年蓋房子不是很賺錢嗎?怎麼會這樣?」其實,這一切都與房地產開發的特殊營運模式有關。簡單來說,建商的產業特性就是一個高度依賴借貸,也就是負債比高的行業。他們的賺錢方式非常直接:買地、蓋房、然後賣房。
聽起來好像很單純,但從買地到完工,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龐大資金。而建商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懂得善用銀行的力量,幾乎大部分資金都能從銀行借到,自己的錢花得很少,這就是所謂的「槓桿效益」。
建商是如何一步步利用銀行借貸,來完成整個房產開發流程的?
1. 買土地:土地融資
當建商看中一塊地,準備買下來時,他們不會傻傻地拿出全部的現金。而是會向銀行申請「土地融資」。也就是拿這塊土地當作擔保品,向銀行借錢來支付購地費用。這樣一來,建商就用借來的錢買了地,不須全額支付現金。
2. 蓋房子:建築融資
土地買下來後,接下來就是動工蓋房子了。這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包括建材費、工資、各種工程款等等。這時候,建商會再一次向銀行申請「建築融資」,也就是一樣可以借錢來支付蓋房子的費用。
這兩個階段,建商等於是從銀行借了兩次錢,把買地和蓋房的資金都搞定了。
3.最強的資金來源:預售屋制度和餘屋融資
除了向銀行借錢,建商還有一個超強的「資金來源」,那就是預售屋制度。在房子還沒蓋好之前,建商就開始賣預售屋。
買家簽約後,必須支付訂金、簽約金及開工款,其後並分期支付工程款。建商又可以動用這筆從客戶那裡拿到的錢,直接拿去支付蓋房子的成本。因此,建商真正需要動用的自有資金非常少。
那如果房子蓋好,卻賣不完怎麼辦?別擔心,建商還有最後財務大絕招:「餘屋融資」。
什麼是餘屋融資?就是把剩下的、沒賣完的房子,當作抵押品,再向銀行申請貸款。所以蓋房子從頭到尾有好多別人的錢可以用,是不是很棒呢?
建商爲何會倒閉?資金鍊斷裂是主因!
透過上述的流程,我們可以發現,從買地、蓋房到銷售,建商的整個營運資金都是高度仰賴槓桿。當經濟景氣好、房市熱絡時,房子賣得快,建商就能順利回收資金,還清貸款,賺取利潤。
然而,一旦市場風向改變,房子賣不出去,建商的資金鍊就可能出問題。
想像一下,當建商需要支付工程款,但前期房子卻沒賣完,又無法從客戶那裡拿到足夠的錢,這時如果銀行「餘屋融資」也限縮,就容易導致資金斷鏈。
一旦該付的錢付不出來,公司很快就會撐不下去,最終面臨倒閉的命運。這也是爲什麼,房市不景氣時,最先傳出財務危機的往往就是那些過度擴張、槓桿開太大、本身財力又不足的建商。
所以建議大家在房市不景氣時,優先選擇上市櫃建商或知名品牌建商,它能降低避免買到爛尾樓的風險、以及享有更完整的售後服務,整體而言,會是比較安全的選擇喔!
◎本文內容已獲 阿宅-雙碩士地產顧問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