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超級央行周全解析》對央行理監事會議三大議題的觀察與建議

央行或可從加強短期資金調度着手,透過對資金的精算與拿捏,先做到讓正常交易的房地產資金不致短缺。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聯準會(Fed)再度啓動降息,牽動緊接着召開的我國央行理監事會議,公佈了最新的決策內容。其中政策利率繼續凍結屬意料中事,反顯得次要,央行本次會議的焦點,主要包括美國降息與資金移動等變數對匯率的衝擊、選擇性信用管制鬆緊對房地產的影響,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崛起中的穩定幣發展趨勢。上述三大事項不僅對央行挑戰甚大,更攸關臺灣金融的穩定發展。

首先是匯率部分。相較於不動如山的政策利率,新臺幣走勢在全亞洲的範圍內,波動幅度大、方向亦不確定,今年以來,曾出現單日升值1元的強勁走勢,也可以反轉成爲最弱勢的亞幣之一,儘管美國降息後的貨幣政策環境,已與前幾季大相逕庭,但貿易與關稅環境的不確定性仍在、臺灣出口結構變化與產業鏈轉單效應也開始浮現,加上國際資金短期快速的進出,使新臺幣升值壓力與出口競爭力的拉鋸更爲凸顯,實爲央行匯市管理的一大考驗。

央行要設法穩定好匯率的走勢,採取「口頭喊話」與「實質干預」雙管齊下,要求大型出口商調整結匯步調,先前的專案金檢奏效,至今對炒匯行爲仍加強戒心,雖展現維穩決心,但此並非釜底抽薪之計。緊接着理監事會後,10月美方將公佈匯率操縱國報告,還可能牽動關稅談判的敏感神經,央行調節力度勢必相對審慎。

坦言之,匯率波動是廠商必須面臨的問題,匯率避險也是企業必須要採取的手段。包括經濟部提出的匯率避險套餐等構想,如要儘快落實,勢必須由公股行庫配合執行,但要讓企業養成匯率避險的習慣,把匯率成本內部化,這需要一些時間,也要搭配政府補貼和信保機制支持等作法,吸納部分的避險成本。作爲匯率市場第一線的主管機關,央行應積極構思跨部會避險機制的建構,處理此一企業界普遍認爲,比關稅更爲棘手的經營問題。

第二個重點來自房市的壓力。儘管政策已出現鬆綁跡象,房市水龍頭開大,但央行去年要求銀行提出自主管理方案,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底才結束,明年首季纔會通盤檢討,如果此時讓信用管制退場,一來政策顯得虎頭蛇尾,二則顯示整體情勢掌控不到位,三是易令外界產生對房產商壓力屈服的觀感,因此大方向也不宜調整。

目前的房地產政策受檢討之處是,過於集中在信用管制上,透過約束建商和買方的限制條件,壓制房市,這種錢來錢去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導致房地產市場容易受到過多的壓抑,二方面在臺灣經濟外部壓力龐大的此刻,非合適的作法。實際執行時太重視壓制效果的實踐,甚至波及了正常需求者的貸款。

目前陸續出現的政策修正內容,從市場反應來看或可起到緩解問題之效,央行對此提出的說明,也表示會適時調整相關措施內容。但相較於銀行端的開水龍頭作法,央行如放手,其效果可能是打開水閘,一旦大水漫灌易放難收,或可從加強短期資金調度着手,透過對資金的精算與拿捏,先做到讓正常交易的房地產資金不致短缺。

針對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熱議的穩定幣,央行也提出看法,主要是對新臺幣穩定幣發展的觀察,大致認爲對廣義的貨幣總計數影響不大,作爲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限,在信用創造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也屬輕微。

但此一新形態的虛擬貨幣,本季以來,美國與中國相當積極的主導發展,視其爲未來金融發展的核心,討論面向甚多。包括美國主導的穩定幣排除聯準會的介入,香港的相關條例被當作爲人民幣穩定幣進行鋪路,其對傳統支付系統的替代性,和因此衍生出的新種金融商品,也都在市場引起熱議。也許穩定幣在臺灣尚不成氣候,仍須對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衝擊和新發展模式,仍要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