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隔夜菜反覆加熱 醫提醒致命細菌
隔夜菜反覆加熱,除了營養流失,也增加細菌滋生風險。圖/AI生成
炎炎夏日,食物容易變質腐敗,有些人習慣煮一大鍋菜,吃不完隔天繼續加熱食用。醫師提醒,剩菜最好一次性復熱食用完畢,反覆加熱,除了營養流失,也增加細菌滋生風險。
現代人外食頻繁,備餐容易過剩,結果經常吃剩菜剩飯。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表示,當餐烹煮吃不完的飯菜,就是「剩菜剩飯」,長輩煮東西習慣一次煮好幾餐的量,吃不完冰起來隔天加熱吃,還是吃不完繼續冰存再加熱食用,常常一鍋菜反覆加熱吃了好幾天。
「吃隔夜飯菜其實很危險。」陳信佑指出,食物久放不新鮮,除了細菌增長,也會產生有害物質。以隔夜米飯爲例,常見仙人掌桿菌中毒,這種細菌能在室溫繁殖併產生熱穩定毒素,可耐受100℃,即使加熱也無法完全去除毒素。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是食物中毒主要原因,能在室溫迅速繁殖,其毒素耐熱性更高,煮沸30分鐘仍不會被破壞。
滷一鍋狂加料 吃進高鈉膽固醇
家中常見的隔夜菜,包括滷肉、紅燒肉、湯品、葉菜類等。滷肉、紅燒肉因爲滷一大鍋,加熱時可能又再加進蛋、豆乾,結果整鍋愈煮愈多,吃進高鈉、高膽固醇;葉菜類在烹煮過程中會產生硝酸鹽,放置一段時間後,細菌會將其轉化爲亞硝酸鹽,有誘發癌症的風險;湯類在加熱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普林、鈉離子及鉀離子,不利慢性病患者。
陳信佑說,料理前最好先抓足量,若產生剩菜剩飯,污染的機會就提高了,尤其臺灣氣候潮溼,易滋生細菌、食物發黴。如果需要煮一鍋如咖哩、滷肉、燉菜等,可在食用前先把當餐的分量取出,其餘分裝放進冷凍,避免因重複解凍而影響品質。而復熱次數,以一次爲原則;米飯煮後2天不要加熱再吃,已經有長菌的風險。
就算加熱沸騰 微生物毒素仍在
葉菜類的剩食保存,陳信佑指出,應先把湯汁倒掉,用保鮮膜或保鮮盒裝好儘快放入冰箱冷藏,減少亞硝酸鹽風險。食用時,一次加熱爲宜,如果出現異味、變黑,應立即丟棄勿食。有些長輩認爲:食物只要沒有腐敗味、充分加熱就沒事,這是錯誤觀念,微生物產生的毒素不會因爲加熱而破壞,殺死細菌不等於破壞毒素。
長輩常說:「湯滾過就沒有細菌」,陳信佑說,臺灣氣候高溫潮溼,食物只要放在室溫下就很容易變質。「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湯放在室溫下變涼,以爲滾湯直接放冰箱會加速馬達壞掉」。其實,食物應趕快冰起來,離開細菌滋長的危險溫度範圍纔是對的。提醒熱湯放進冰箱時,要封上保鮮膜、避開放在生食區,不要影響其他食物。
最安全的食物保存方式,爲「吃多少煮多少」,適量準備每一餐的分量,儘量少剩食。陳信佑提醒,冰箱並非萬能倉庫,其作用是延緩食物變質,而非殺菌或保證食材不壞。如果打開冷凍庫還看得到年菜、糉子、看不出原貌的魚,就應該趕快斷舍離,塞太滿反而降低冰箱的清潔與效率,縮短食物保鮮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