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剩菜剩飯如何處理?醫生:反覆加熱會致有害物質增加
春節是家家戶戶團圓喜慶的日子。然而,隨着節日氛圍的濃厚,各家的冰箱也進入了“超負荷”模式。有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每戶家庭平均能產生近2kg的剩菜剩飯,“做一頓吃三天”是常有的事。正因此,春節假期也成爲消化系統疾病高發的時期。
2月1日,來自河南的羅女士告訴九派新聞,春節過後,家裡的剩菜剩飯格外的多,“上午吃席,晚上就吃剩菜。”她表示,連續吃了三天後,自己出現嚴重的腹瀉情況。醫生診斷表示,因胃腸道負擔過重,加之食用保存不當的食品,引發的急性腸胃炎。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周吉福做客《見醫面》欄目時表示,春節期間,飲食不當可能會引發一系列急性疾病,如胃腸道疾病、代謝異常,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從而嚴重威脅健康。同時,人們爲了團聚和遵循春節習俗,往往會準備較多的菜餚,但一頓飯往往吃不完。很多人會將剩餘食物放入冰箱或置於室外冷藏,而隔夜菜中亞硝酸鹽的累積、冰箱細菌的滋生,正在轉化爲健康隱患。
哪些菜不能“隔夜”吃?剩菜剩飯又該如何保存?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金暉做客《見醫面》時介紹,不同食物的儲存要求各不相同,對於剩餘食物,要妥善保存並注意保存時間,避免因不當儲存和反覆加熱而影響健康。
她介紹,對於一些醃製食品、肉類以及預包裝食品,按照保質期儲存要求是相對安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物在開封隔夜後,亞硝酸鹽含量可能會增加。
其次,在儲存過程中,細菌污染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即使經過充分加熱,也難以完全殺滅所有細菌。而細菌污染可能引發急性胃腸道炎症等疾病,需要高度警惕。此外,長期反覆加熱食物,不僅會導致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增加,還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她提醒,從營養學角度來看,綠色蔬菜和水果最好在當天食用完畢,避免隔夜。如果無法食用完,建議丟棄,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對於肉類和主食,雖然可以在冷藏後放入冰箱保存,但建議在食用前充分加熱。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冷藏保存,食物也有一定的保質期。即使是自家制作的食物,其沒有明確的保質期標識,但仍需注意其保存時間,儘量在當天或第二天食用完畢。
來源:九派新聞